第32节
第(2/3)节
“你自己呢?倾向于哪一种?”
“其实,”阿晶鼓起勇气,“我想问一问,如果你是我,你会选择哪一条路?”
陈兰君将笔放下,凝神想一想,说:“我的话,可能会走一条风险和收益并存的路。”
“可以说给我听听吗?”
“也行。”
陈兰君笑起来:“我大概,会想方设法开一家服装厂。”
虽然一分钱没有,但她也想试一试化缘化出一座服装厂。
设身处地想了想,倘若她是阿晶,安顿好奶奶之后,就会天天往关口火车站跑,接触过路的香江商人,看有无愿意投资在当地开工厂的。
“可是香江那么繁华,他来我们这开工厂干什么?”阿晶很疑惑。
“我们在人工、工厂租金方面有绝对优势。”
陈兰君说:“打个比方,我给你二十块一个月,让你进厂当工人,你干不干?”
“是我肯定干。”
陈兰君轻轻一笑:“可是在香江,没有两千块,别想请到一个工人。我问你,倘若你是香江老板,你愿不愿意到内地办厂?”
阿晶点点头,恍然大悟:“差别竟然这么大么?”
“目前差距是客观存在的。”
正因为如此,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三来一补”企业会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进来的是原材料,出去的成品。双方采取的合作形式,通常是内地出厂房、人力,香江出机器和原料。
“这事虽然不容易做成,但做成了会有一个好处。”陈兰君说,“一旦你能帮着你姑姑家所在的村落弄来一座工厂,让他们成为工人,有稳定的高收入,之后,你就可以在这个村横着走。”
香江那边的平均人工以千为单位计算,内地这边以十为单位计算,通常而言,这种“三来一补”企业给工人的工资会非常可观,上百元一个月的工资随便开。这可比郑梅的队社企业效益好多了,毕竟人家是销往发达地区。
陈兰君看一看阿晶,见她一副严肃思考的神情,怕她被自己蛊惑得头脑一冲动就去实行,连忙泼点冷水。
“我嘴皮子上下一翻,说起来容易,但真要做起来,是件很难的事。如何取得香江商人的信任,如何取得村里的同意,如何解决运输问题,都是件难事。但凡有一个环节没做到位,这件事就做不成。”
阿晶点点头,忽然起身,朝陈兰君鞠了一躬。
“欸,你这是干什么?”
“不管怎样,谢谢兰姐教我。”抬起头,她的眼眶微有些湿润,“你对我的好,我都记着,虽然现在只能嘴上说‘谢谢’,但以后我一定会用实际行动表示的!”
“你……”陈兰君微笑着给了她一个拥抱,“好呀,我期待着,但你先好好把自己的日子过好了,然后再说。”
七天寒假一晃而过,返校那一日,大家就迎来了许多新变化。
第一件事,晚自习时间调整为十二点结束,同学们纷纷表示了激动的心情,是高兴的激动。终于不用再被窝里打手电筒看书了!
第二件事,学校给每个毕业班都订阅了人民文学、人民日报等期刊。据说是因为得了捐款,因此特意慷慨地定了这些杂志。“你们有空就多看看,”秦老师苦口婆心地说,“里面有不少素材对于写作文很有帮助。”
元宵节那日是星期五,由于学习紧张,又才刚从家里来,陈兰君便没打算回去。
因是元宵夜,晚自习不强制要求参加,方便县城的同学回家吃汤圆。
下午下课,刘黎的指节在陈兰君的桌子上敲了敲。
“喂,晚上有空没,去我家吃汤圆?”
“可以啊。”陈兰君欣然答应。
“那个什么……”刘黎摸摸鼻子,说,“要么你问问曹红药?她要不要去?”
陈兰君就笑起来。
“笑什么,再笑你也别去!”
伴着晚霞,陈兰君与曹红药一起到刘黎家作客。
第(2/3)节
推荐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