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节
第(3/4)节
牛和马匹,其中牛有十二万余头、马九万余匹、骆驼五万余,羊超过百万。
这基本上还是收敛了后的战利品数量。比起契丹人在凉州的收获还是少了一些,人家西夏已经坚壁清野,而且当时西凉府(凉州)人口也不及唐末,但仍然被搞走了二十万骆驼、百万只羊,邵大帅割肉的刀还是不够狠啊。
真细算一下,其实光甘州回鹘自己,七万多的人口体量,牲畜就有两百万头以上。安史之乱前,整个朔方、河西、陇右三镇的二百五十万游牧部族,牲畜总量当在八千万左右,其中牛等大牲畜一千万头以上。再加上种地产出的粮食,差不多刚好可以养活这些人。
不过不急,以后河西走廊地区,就是邵大帅的宝库,持续提供兵员、马匹以及丝路商业利益。
尤其是马,从北魏年间开始,历朝历代都喜欢在河西走廊养马,不是没有原因的。为什么河套、河东、燕山一带的养马业始终发展不起来,以至于河西走廊提供的战马数量占了全国八成以上?
除了安全因素外,这里的环境也是独一无二的。凉、甘二州,以后就是养马基地了,邵大帅目前控制的银川、永清、西使三大牧场与之相比,完全可以扔掉。
唔,似乎还有肃州?
第026章红利(三)
“摩尼法师,翻译大食书籍之事,便交给你了。”邵树德要与周易言谈正事,于是便开口让摩尼法师先走。
这种优秀的外语人才,还是值得他高看一眼的。
不知道为什么,高级僧侣们精通外语的比例很高,可能和传教需要有关。
回鹘人所使用的语言,其实还是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这个摩尼法师就精通回鹘语、突厥卢尼语、汉语、粟特语和吐蕃语,不会大食语言。不过没关系,有其他和尚懂波斯语、大食语、梵语,一起参详、翻译就是了。
摩尼教的僧侣们同样精通多种语言,邵树德也准备接见他们。一方面是让这些宗教人士出面安抚人心,尽快恢复甘州的秩序,一方面也可以翻译书籍。
另外,摩尼教的有些价值观挺有意思的。比如他们主张善恶二元论,将农耕和素食视为善行,将游牧社会的习俗视为黑暗。
宗教,对文明水平低下的部族而言,意义重大。盖因大部族之中,还有小部族,人口来源、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未必全都一样。而宗教成为全部族甚至整个汗国的信仰后,有利于规范各部落的习俗,使得他们在文化上趋近统一。
统治者看得到这种现实的好处,因此往往会顺水推舟,帮助宗教的发展。
摩尼教、佛教乃至某教,其实都不太赞成游牧,光这一点,就足以让邵大帅借重他们的力量。
不过也要盯着他们,不要让歪嘴的和尚念歪了经。最好,自己也懂一点外语,能亲自和当地人交流,更有利于统治。
邵树德其实也挺有语言天赋的。
他的党项语已经有相当火候,甚至就连方言都略懂一些。去年又开始学习藏文,目前只能说刚刚入门吧,还谈不上什么火候。但他这种积极学习的态度,确实让很多闲下来就不知道干什么好的武夫汗颜——有的武夫,拿刀子一片一片刮仆人的肉,精神空虚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摩尼法师很快告退。
此行,他已经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灵武郡王并不怪罪之前他在乌姆主身边参赞谋划,反而准备拨下诸多赏赐,组织人手翻译他国书籍。
先把这件事办好,让灵武郡王满意,以后就有了进身之阶,可以与摩尼教那帮人好好争夺一番凉、甘、肃三州的传法。
“周将军,还有一件事,某长话短说。此番率军反正,功劳不小,某欲委你为河西观察幕府判官,兼甘州都部落使。”目送摩尼和尚离开后,邵树德又看着周易言,道:“乌姆主奔张掖,州城内乱火拼,又北奔沙碛。如今诸部人心惶惶,一些胆小的,还迁居他处。周将军在甘州为将多年,威望素著,可前往招抚。这些个部族,没人比你更清
第(3/4)节
推荐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