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1节

第(3/4)节
机。

    1977年,国家政策发生改变,首先是高考恢复,不过那时候的宋援朝因为某些原因没能参加高考。

    1978年十月一日,国家对于知识青年的返乡政策正式出台,全国各地顿时掀起了一阵猛烈的知青返乡浪潮,宋援朝自然也不例外,为了得到返乡名额,他和几个同伴先到大队软磨硬泡,再徒步几十里山路来到公社革委会,靠着几个窝窝头在那边硬撑了好几天,好不容易才拿到了盖着大红印章的返乡证明。

    原本宋援朝在春节前就可以回沪海的,不过因为证明下来已经临近春节,几个要好的知青商量后决定在一起过完春节再动身。

    毕竟这一回去,大家天南地北,下次再聚都不知道会是什么时候。

    在除夕那天晚上,宋援朝和这几个一起在黄土地同甘共苦多年的伙伴们全喝醉了,所有人无论男女抱头在一起痛痛快快地大哭了一场。

    等过了初六,大家这才陆续离开这片曾经埋葬过自己青春的地方,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返乡的路程。

    从山里到公社,再从公社到地方,先是步行,后搭牛车,再换拖拉机、汽车、火车……宋援朝花了足足十天十夜的时间,终于再一次踏上了沪海的土地。

    此时此刻,宋援朝泪流满面。

    宋援朝怎么都没想到,上天居然能让自己再一次回到这个时代,这个令他梦中无数次牵挂,又无比向往和怀念的年代。

    宋援朝的家位于沪海市区的西北区,从老北站到家需换两辆公交车。

    这时候的公交车还是以站点距离收费的,燃油的公交车收费分别是五分、一角、一角五分。无轨电车公交收费是四分、七分、一角、一角三分。

    原本沪海还有另外一种公交,就是最老的有轨电车公交,收费要更便宜些,不过现在有轨电车公交已经全部被新的带两根辫子的无轨电车公交取代了。

    按着有些模糊的记忆,宋援朝在老北站先坐公交然后再换无轨电车,花了九分钱,用了将近一个半小时才到了地方。

    下了车后,宋援朝的目光朝着位于车站对面不远的一条弄堂望去,自己的家就在这个弄堂里。

    离家的时候,宋援朝还是一个大孩子,现在回来时他已是一个满面沧桑的成年人。

    宋援朝的父亲宋光增是地区的重点中学语文老师,母亲王素芬是纺织一厂的工人。

    在之前,这样的双职工家庭是很让人羡慕的,可是因为时代的原因,宋援朝的父亲一夜间由受人尊敬的老师被打成了臭老九,又在无休止的运动中落下了严重的病根。

    宋援朝下乡的第二年,他的父亲就病故了,父亲的离世让柔弱的母亲受不了这个刺激,整日以泪洗面,一年后母亲也随着父亲离世,而当得知父母接连去世消息时,正在西北的宋援朝捧着来信跪倒在黄土地,朝着故乡方向是哭得撕心裂肺。

    原本已经变得模糊遥远的记忆,但在此时,突然变得如此清晰。

    第2章弄堂

    早上九点多,弄堂里的大人们已经上班去了,大孩子也都在学校,在家的都是些没有工作的老人或者还没到学龄的小孩。

    宋援朝提着行李,过马路向弄堂走去,刚到弄堂口一个警惕的声音响了起来。

    “侬是啥人?做啥的?来这里寻啥人?”

    闻声望去,只见一个穿着灰布棉袄,很是熟悉的小脚老太太一脸警惕地看着自己,在她身边还有一个三四岁的小女孩,老太太把孩子护在身后,目光紧盯着宋援朝。

    “张家阿娘?”宋援朝一眼就认出了这老太太是谁,这不是住在自己隔壁的张家阿娘么?张家阿娘是明州人,早在解放前到的沪海,张家阿娘究竟姓什么宋援朝也不清楚,因为她夫家姓张,所以宋援朝小时候一直这么喊她。

    “咦,侬啥人呀?侬认得我?”张家阿娘顿时一愣,上下打量着宋援朝,可看了半天只觉得这个身上一股汗酸味,穿的邋里邋遢,头发留的老长,皮肤黝黑,肩上背
第(3/4)节
推荐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