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节
第(2/4)节
好歹也是陪了康熙多年,给他生下了三个儿子,平安养大两个儿子的女人。
在揣摩康熙心思这方面还是非常厉害的,知道云曦是老爷子释放给朝中大臣,蒙古贵族,太后以及她们这些后宫嫔妃和那一群皇子阿哥的信号。
潜台词就是说无论五阿哥的出生如何,被何人抚养长大,这些都不是他的资本,他已经被排除在皇权争斗之外,以后只有一个铁帽子亲王的位置。
所以,云曦的身份很特别,有了这些认知,宜妃即使找云曦的麻烦,也是会很有分寸的,点到为止。
这份在宜妃看来的点到为止,却是给云曦找了不少的麻烦。就在云曦想要借助自己的能力反击回去,给宜妃找点事的时候,事情的转机来了。
这转机说起来也很简单,起源于一场大灾--黄河决堤了。
这一场只能说是大灾的缘由就四个字,天灾人祸。
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因为确实是两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今年的雨水特别丰沛,朝廷虽然早早的就播下去了一批款,用来修缮加固河堤。
可是总有一些利益熏心之人,把自己的利益看得比天还重,直接无视了这条政令,把这些本来用来预防灾情的银子捞到了自己的腰包。
甚至是在事发之后,依旧在当地只手遮天,瞒着实际情况。直到最后灾民冲击官府,硬生生的打死了那个贪污修缮河堤银钱的贪官,造成暴动。才被远在千里之外的朝廷获知真相。
康熙知道此事后极为震怒,自己兢兢业业的连觉都不敢多睡。结果这些贪官污吏却在给自己拖后腿。
要是那个贪官没有死,现在在自己面前。康熙都恨不得血洗他的十八代祖宗。
可时间不能倒流,事情已经糜烂到经不起折腾的地步,受灾民众在有有些人的引导之下,开始往京城逃难,影响极为恶劣。
要是再不安抚民心的话,任由这一股灾民冲击京城,那自己这个皇帝也不用做了。
君不见那些所谓反清复明白莲教已经开始明确打出旗号要反朝廷了,这一批灾民都是他们的信徒基础。
为了维护皇权的稳定,康熙直接下来重手,颁布的大大小小的政令也是安抚灾民为主,还排了四阿哥这个皇子去亲自接触安抚灾民,稳定民心。
京城里大大小小的官员听着探子们回报打探来的消息。那一开始的贪官污吏已经被灾民们活生生的打死,又感受到康熙“乱世用重典”的决心,都是浑身一冷,收回来自己蠢蠢欲动的手,同时夹紧了自己的尾巴。
他们可不想自己会成为出头鸟,被拿来做点型,变成那个定在耻辱柱上杀鸡儆猴的鸡。
这下子,宜妃也没有闲情找云曦的麻烦了,谁都知道这事情不小,康熙的心情肯定不好。
这个时候不老实,做小动作,就是再触康熙的霉头,妥妥的就是作死。
宜妃可不想在这个时候被人抓住小辫子,在康熙面前失了印象分。
也正是有了这个想法,前朝后宫一时之间都,安分了起来。京城内部的政令转运转的飞快,一时间,这个名为朝廷的机器爆发出了难以想象的生命力。
朝廷赈灾正是如火如荼,把康熙的意志传递了下来,那些王公大臣们也开始了自己的政治作秀。
跟着康熙的后宫妃嫔一样,由太后带领,开始节衣缩食,捐钱捐物,为赈灾出一份力。那京城外的施粥棚子一座座的,几乎是围城了一圈。
有了这些动作,知道他们还没有被放弃,这些灾民总算是安心了一些,蝼蚁尚且偷生,能活着谁又会愿意去死?
如果不是真的被急了,也不会冒险离开家乡,千里迢迢的赶来京城只为求得一个向死而生的机会。
因为宜妃的刁难,云曦现在会下意识的去收集宫中发生的各种信息,寻找对自己有利的东西,所以在前朝引起众怒道的事情,云曦很快就知道了。
很难说当时的感受,她只觉得有一股无力感充斥全身,
第(2/4)节
推荐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