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三百三十一章 鱼不可脱于渊

第(2/4)节
,靖难定鼎。

    比如元末君臣失纲,朱元璋问鼎天下。

    这么看来,如果皇帝不失去道,而下得天下者,从未有过。

    于谦这番话是在解释他之前那句威不两错,政不二门。

    正因为陛下没有失去大道,陛下便没有失去皇威,更没有失去权柄,所以他们即便是数落陛下的不是,也只能政不出二门。

    只能捏着鼻子继续执行陛下的政令,甚至更加严苛。

    当初燕府靖难,是因为朱允炆一味的削藩,一味的重文轻武,而燕府则是兴文而不匽武。

    故此朱允炆失去了天下,而燕府得到了天下。

    于谦满是感慨的说道:“成王败寇,何尝不是王成寇败呢?”

    朱祁钰不住的点头,于谦的一席话语,让人茅塞顿开,这帮人在应天府搞得叛乱,为何要执行陛下的律例,就解释的通了。

    李贤显然是没有于谦这等见识的,李贤只是被动的随波逐流,而于谦则是从现象到问题,再从问题到原因,鞭辟入里的分析出了李贤能这么做的原因。

    这就是实事求是。

    当然,于谦也说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于谦说自己是旁观者,所以才看的明白,但是朱祁钰左右思量,即便是李贤是旁观者,他不见得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才能这种东西,是不可量化的,但却是又有高地之分。

    朱祁钰点头说道:“朕谨受教也,听君一席话胜似一…胜读十年书也。”

    于谦赶忙俯首说道:“臣惶恐。”

    朱祁钰忽然有些好奇的问道:“于少保为何引经据典,从来不用儒家学问?”

    管子于谦已经引用了两次了,于谦考了功名科举,按理说才是儒学士才对。

    但是于谦似乎很少引用孔孟之道,而是多用百家之论。

    于谦想了想笑着说道:“陛下,先秦百家之论,从未断过,只不过儒家为显学罢了,若非如此,臣去哪里知道管子、老子、文子说了些什么呢?”

    “这些道理从先秦传到现在,一直恒久的流传着,是因为他们很有道理。”

    真理是颠不破的,这是一般公理。

    “陛下,这儒家学问若是能治天下,臣何苦去研究诸子百家的学问呢,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穷的意思是穷尽,指的是事物发展到了尽头,不得不变化,变则通达,通达则恒久。

    儒家的学问差点让大明四祸齐出,于谦为了大明只能去翻别的书了。

    朱祁钰了然,笑着说道:“喝茶喝茶。”

    于谦抿了口茶,唇齿留香,满是感慨的说道:“陛下可曾疑虑,既然威不两错,政不二门,但是这些人为何能如此声势浩大的造反呢?”

    朱祁钰想了想说道:“朕并不想逼他们造反,朕只是不愿以宽纵失天下而已。”

    元以宽纵失天下,这是元朝得到的历史教训。

    朱祁钰不能宽纵势要豪右之家,否则这大明江山,还是大明江山吗?

    朱祁钰继续说道:“他们稍微被约束,失去了一点点的特权,却享受着依旧百倍、千倍、万倍于常人的优渥生活,却不思朝廷恩典,一意孤行,窃国为私,当是获罪于天。”

    “人人得而诛之!”

    于谦俯首说道:“陛下圣明。”

    于谦面含微笑,他已经问清楚了自己想问的事儿,他问的从不是李贤一家一户,也不是问的叛贼们的一举一动,他在问陛下的赏罚之心。

    朱祁钰喝了口茶说道:“于少保显然有话要说。”

    于谦点头说道:“庄子曰: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于谦因为他废了朱祁镇皇位的事儿,在劝谏之事上,一向小心谨慎,他始终介于权臣和救时贤臣的临界点内。

    当时不废不行,四祸齐出,不废,大明就废了。

    虽然于谦一直在讲古,但从来都是在说今。
第(2/4)节
推荐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