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二百六十九章 瓦剌人留下的烂摊子

第(3/4)节
带着校尉,拍马赶到,他勒住了马匹,呆滞的看着集宁的漫天大祸,瓦剌人连自己的百姓都不放过吗?

    “于少保。”石亨坐在了一块大石头上,满是无奈的说道:“这就是一群劫匪!他们留下了一个巨大的烂摊子给我们!阻拦我们进攻的步伐!”

    “就像是杜充掘开了黄河,阻拦金军南下一样!”

    于谦却是满脸笑容的说道:“那武清侯以为,阿剌知院应该如何?”

    “他们应该散尽资材,然后和百姓们依依惜别,痛哭流涕,指责大明军队暴虐,致使他们失去了家园吗?”

    “如果真的是这样,才是真正的烂摊子啊,现在他们把所有的恶事都做了,这是把自己在集宁地区的根基,全都毁的一干二净了。”

    “这民心向背,岂不是天命尽在大明?简直是愚蠢。”

    石亨一愣,这可是毁城,多少人家破人亡,换个角度理解,短暂阻拦一下大明军队的步伐而已,而且真的能够阻拦吗?

    “高,还是于少保高,百尺那么高!”石亨点头说道。

    于谦并未下马,看着那漫天的火光说道:“某听闻,李宾言在密州市舶司营建市舶贡舶,营建船厂,那些孔府留下的旧物,反而成了累赘,需要尽数拆毁。”

    “这集宁也是一样的道理,烧了也好,省的我们自己毁掉了。”

    “去官山议事台看看?”

    石亨点头说道:“走,去看看!老早就想去看看了,听说那是蒙兀人的圣地!”

    官山议事台依旧如初,瓦剌人走的时候,并没有毁掉官山议事台,舍不得。

    这是他们的祖宗荣光。

    这里的九十九泉环绕,依山傍水,风景极为秀丽,甚至还有奴仆瑟瑟发抖,显然瓦剌人走的时候,没有带走他们。

    这些都是普通人,在经过了盘问之后,他们会服役五年,随后恢复自由身。

    于谦漫步走上了议事台,这里有两殿四庑(wu),于谦勒马,看着正殿的牌额之上。

    两侧有对联:英风亮节同炳寰区,忠义神勇文武双全,牌额上写着英烈忠武。

    这地方已经十分的破败了,顶上的琉璃瓦年久失修,房门上的窗纸早就不见了踪影,朱红色的殿柱满是斑驳,罗幕早就成为了一缕一缕,艰难的挂在房梁之上,显然是走的时候,极为匆忙。

    于谦了解瓦剌和鞑靼人之间的矛盾,算不上血海深仇,只能说是不共戴天。

    里面供奉的是忽必烈一脉的雕像灵牌,瓦剌人对他们能上心才是怪事。

    不拆都是深明大义了。

    于谦左右看了看,连连点头说道:“这里适合做前军指挥部,把这些灵位悉数拆掉就是。”

    官山议事台,地理位置极佳,在卓资山和集宁的中间,进退有据,可以指挥前线作战,也可以顾及到后方重建之事。

    “拆掉啊?”石亨呆滞的问道。

    于谦点头说道:“拆掉吧,彼时不拆,是因为时机不成熟,现在拆,是因为到了拆的时候了。”

    高皇帝为什么不拆?文皇帝为什么不拆?

    元儒忠义之士,何止是绝食自尽而亡的郑玉、念念不忘中原消息的马玉麟、以石击脊风痹不入仕的陈达、断指明志的夏伯启叔侄。

    还有写出《送东阳马生序》的宋濂,被朱元璋誉为:「大明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宋龙门,所叙危素之行事,悉用至正纪年,不用干支。

    在给前元衍圣公孔克坚写墓志铭的时候,宋濂也用元朝的年号,至正二十八年。

    至正二十八年,是洪武元年,在大明朝当官,宋濂居然用至正年号,这是有恭敬之心吗?

    还有前元旧臣张昶,更是明目张胆在朝堂上表示,吾仍思归故土也。朱元璋大怒令都督府查问,张昶留下八字:身在江南,心思塞北。

    朱元璋盛怒,将其杖毙。

    这都八十多年前的事儿了,正如于谦在讲武堂对陛下说的那样。
第(3/4)节
推荐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