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我妻薄情 第299节

第(1/3)节
    关键还在数据。

    程丹若等了又等,终于等到谢玄英翻完书,将过?去的蝗灾记载抄录完毕。

    “不愧是?探花。”她不吝啬表扬,“真?是?了不起。”

    古代没有检索系统,找资料全靠记忆和纸质书,而史书的记载,永远都是?“蝗”或者“大蝗”寥寥数字,眼一花就会错过?。

    谢玄英平静道:“也没什么,就是?有些手痛。”

    程丹若只好把纸放桌上,拿过?他的手,一面揉一面看。

    都是?文字,什么都看不出来?。

    她道:“这样不成,我把每个省写出来?,你?报一个,我填一笔,写正字。”

    谢玄英:“好。”

    两人开始整理?庞大的数据。

    程丹若先划正字,总结出每个省份发生?的次数和时间。

    然后?,画了一幅舆图。

    取来?各色颜料,按照次数的多寡,在不同?省份涂上颜色,最?多的是?红色,其次为蓝,再者是?淡墨色。

    放到地图上,地域性就一目了然,元代的蝗灾主要有六个区域——环渤海、环黄海、河泛和内涝、黄河边、运河边、湖滨一带。

    每一行记载,都是?谢玄英亲自翻找出来?的,可看见这样的分布,依旧诧异:“明明都说久旱成蝗,为何蝗灾都在水边?”

    回忆一番,依稀听人说过?:“莫非,蝗为鱼子所化?天气干旱,水源枯竭,难以生?存而化为蝗?”

    “不是?。”程丹若立时否认。

    古人时常以为,动物之间会互相变化,比如螟蛉和蜾蠃,蝙蝠和老?鼠,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鱼和蝗虫都不是?一个门?的关系。

    她仔细思索:“我好像明白?了。”

    第244章治蝗疏

    “你看,一?年可能有三旱:二月到四月春旱,多在秦岭淮河以北。春夏之旱在黄淮海,八九月的伏旱,则以长江中下游一?带巨多。”

    程丹若拿出?从?前分析地理题的劲头?:“所以,久旱必蝗之说,是非常正确的,但干旱未必有蝗,有蝗多因干旱。”

    谢玄英道:“所以,干旱与蝗虫有何关联?”

    “干旱是气?候,除了气?候,还要看地方?。”程丹若坐在他身边,耐心解释,“你看,这里都?临近水源,天气?干旱时,水位下降,多滩涂。”

    谢玄英明白了:“涸泽之地。”

    “对。”程丹若思索,“我们在土里发?现了虫卵——就是蝗蝻遗种,可见这种昆虫是在土里产卵的。也就是说,当蝗灾爆发?时,虫蝻自涸泽出?现。”

    谢玄英道:“蝗是秋产子?,次年春天化?蝻。”

    “这就对上了。”程丹若说,“其实,昆虫的习性是固定的,每年秋天,它们都?会在适宜的地方?产卵,比如田边,水洼边,这些地方?水草丰美,刚化?蝻的幼虫不能飞,可以临近吃到食物。”

    沉思片时,又分析,“其实,昆虫产的卵不会全部都?孵化?,好比鸟下的蛋也不是都?能孵出?小鸟,动物产子?也未必都?能活。”

    谢玄英深一?时感慨:“人又何尝不是如此?”

    程丹若顿了下,说:“所以,我们假设,不干旱也不洪涝的年景,蝗虫的孵化?只有一?半,但天气?干旱无雨,更适合虫卵孵化?成蝻——恐怕这样微微干燥的水草也更适合它们食用生长。我记得,兔子?吃太湿的草也是会死的。”

    谢玄英若有所思:“马也是以吃干草为宜。”

    “对,这就使得蝗虫大批孵化?,群居而动,造成灾害。”

    程丹若梳理清楚逻辑,略作振奋,和他从?头?说起:“蝗灾夏秋多,冬春少,是因为蝗喜暖,旱时爆发?则是喜干之故,过于湿润的土壤,其实会扼制虫卵孵化?。”

    谢玄英顺着她的思路往下捋:“干旱之际,滨湖干涸成洼地,水少土硬,去年的虫卵大量孵化
第(1/3)节
推荐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