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我妻薄情 第247节

第(2/3)节
家了。

    他的书院规模不大?,只收本族弟子?,以及朋友推荐来的好苗子?。

    但人数不多,却很精。

    毕竟作为本地大?族,乐家有自己的佃农、家丁,鞑靼来时往庄园里一躲,碰到小股流兵不足为据,家族被保留得很好。

    谢玄英在?乐游书院待了一天?,和山长聊了聊。

    毫无疑问,山长对他十分热情。

    这不是对知府的热情,纯粹是对谢玄英本人的赞慕。

    乐山长三十五岁才成为进士,四十二岁就结束了仕途,目前?培养儿孙。

    而谢玄英十八岁考中进士,二十一岁,正四品,还有指挥使的虚衔。

    此外,乐山长当时是三甲同进士,谢玄英一甲探花。

    他老师还是极有名气的大?儒,有自家的学派。

    乐山长初见赞叹,再聊推崇,吃完一顿饭,已经恨不得把儿子?塞给他当学生。

    然而儿子?比谢玄英大?,孙子?才刚开蒙,只好遗憾放弃。

    谢玄英对这样?的热情习以为常,倒是觉得可惜。

    这位山长经义娴熟,通史书,擅写文章,绝对是一流的教授之选,可人家再怎么样?也是进士,不可能屈尊做九品官,只好纯粹联络感情。

    席间,乐山长为他引荐了一名学生。

    “他母亲是乐家的,父亲早逝,孤儿寡母的惹人欺负,只好投奔娘家亲戚。”乐山长感慨,“这孩子?有天?赋,你?一定要见见。”

    接见有潜力的学生,指导他们功课,甚至给予一定的助力,都是父母官该做的事情——当初,陈老爷也是这样?挖掘了陆子?介。

    而这一半是出于读书人提拔后辈的照拂之心,另一半嘛,科举也是政绩的一大?考核标准。

    谢玄英已经验证过,乐山长的水平还不错,他这般引荐,自然要给面子?。

    乐山长连忙叫了那学生过来。

    学生姓白,才十一岁,但谢玄英考校他四书五经,发?现他基础十分扎实,经义都答得很顺畅,又令他作诗一首,也颇有章法。

    他不由?点点头,记住了这个学生,对乐山长道:“您教导有方啊。”

    乐山长惯例谦虚一下:“还是这孩子?有天?赋。”

    谢玄英又问他是否考过县试,得到了肯定的回答——白小郎已经是童生了,打算今年?参加府试。

    考过府试,再参加院试,才算是秀才了,能够考举人,考进士。

    “今年?换任,府试尚未开始,我打算在?八月左右办一次。”各地的府试由?知府负责,谢玄英也卖乐山长面子?,随口透露消息,“大?概十月到十二月,还有一次院试,要是有把握,也可以试试。”

    乐山长点点头,但说:“十二岁的秀才也太小了,还是再磨一磨,玉不琢不成器啊。”

    谢玄英没?有反驳,只嘱咐道:“安心读书,戒骄戒躁。”

    “学生知道了。”白小郎恭敬地应下。

    陪乐山长吃了两顿饭,当晚在?山阴歇了,次日,谢玄英就启程回大?同。

    他想早点赶回去,谁想半路,碰见一场群殴。

    原因:争水。

    地是农民的命根子?,而水则关系到地里能不能长出庄稼。如?今是六月,天?气已经十分炎热,灌溉的水源就是百姓最看重的事。

    然而,河流只有一条,上游的人截水,下游的人就打不到水,四舍五入,等于逼人去死。

    而且大?同少雨,事态比江南严重得多。

    这次,两个村子?就因为水源分配不公吵了起来。

    甲村说我们人多,水我们两天?你?们一天?。

    乙村表示你?们放屁,我们田多,那山上都是我们的田,该我们多分。

    先是乡贤调解,没?用,此地尚武,给你?面子?叭叭两句,但云里雾里扯一通,没?法真正做主,当然直接抄家伙干。
第(2/3)节
推荐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