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司马去世篇

第(2/3)节
得的,可他站得非常稳,面沉似水“你们要去哪”“司马光府啊”

    “去吊唁吗?你们都错了”程颐以一贯的教育家嘴脸给宋朝顶级官员群落上集体大课——子曰:如某天悲痛哭泣过,就不能再寻欢作乐。你们刚在皇宫里欢乐过,这时再去司马光府上吊唁,是对亡灵的不尊重…

    官员大队伍哑了,面对这扫兴的人,得怎么办呢?换一个人,哪怕他是帝师,这时也是自找没趣,官大一级压死人,当面斥责,背后出招,哪一种都能让他不死不活。可程颐就不同了,他是理学宗祖、当代大儒,尤其还端出了孔夫子,从哪一点上说,都动不得…

    沉默中有人打了个哈哈“孔夫子是说过哭的当天不能欢乐,可没说过欢乐那天不能哭嘛”搞个小怪,闪出个台阶,大家都退一步多好…

    可程颐不退,他是理学宗师,讲究的就是诚心正义、无愧天地,最厌恶的就是这类油嘴滑舌投机取巧的东西。他怒了,站在当街坚持真理,无论怎样都不放官员们走!

    这时官员队伍里走出一个人。前面说过:这世界很大,以程颐的神圣光环,也仍有极少数几个人不怵他。这人就是其中之一,现任翰林兼侍读苏轼。他笑嘻嘻走到程颐面前,转身面对大家“程大人说的是有根据的,这是汉朝名人叔孙通定下的礼仪,是很有名的啊”

    瞬间大笑。在场每个人都学识丰富,叔孙通…那是汉朝一衰人。程颐学谁不好,非得像这样的例子看齐!

    理学大宗师哪受过这个!苏轼在他眼里一直是个油嘴滑舌的极品市井小调的高人,青天白日下竟敢对他无礼!大怒之下,他转身就走。还好他理智尚在,没选择和苏轼单挑。和宋朝第164章体行礼,然后各回各家…

    回家后,又有新笑料传来。苏轼意犹未尽,在家里给程颐起了个绰号“鏖糟陂里叔孙通”鏖糟陂是开封城外一地名。非常偏僻,土里土气。这句话连起来读,意思就是在那偏僻的没人去的冒傻气的地方有个人叫…程颐…

    哇哈哈,全开封官员们都拍案叫绝,苏轼骂人都这么有水平…实在是高!程颐在没进京前,不管有多大名望,本质上就是洛阳伊水边上一农民,鏖糟陂里。亏苏轼怎样想得出来!

    欢笑在继续,在人们心中,甚至在苏轼心里。这只是一时的调笑,人生是需要嘲笑及自嘲的。这本是社交一部分。可谁能知道呢,就是刚才这个小玩笑,让北宋走上了灭亡之路…

    官场的噩梦——党争终于开始了!北宋朝从此刻开始变味…

    10月3日,大辽国遣使册封李乾顺为知夏国事。8日,西夏使者告哀。宋使穆衍、张楙前往吊祭。带去诏书“五路伐夏之地,等你将永乐城之战所俘军民送还,一准归还”

    12月,馆阁人员的考试,程颐作为当世第164章体喝彩,王大人威武!可令王岩叟勃然大怒的是:上一次贾易、朱光庭弹劾苏轼时,官方圣旨赦苏轼无罪。这一次他弹劾时,官方把上一次的圣旨收回来了。

    敢情他出手了居然还比不上贾、朱2人!圣旨赦苏轼无罪,是指有罪但不罚。追回诏书,那是认为苏轼根本就没罪,言官们指责错了!

    这就看出了王大人和其余各人的区别,无论河南的贾、朱还是四川的吕陶,从传统上来说都是宋朝官场的边缘势力。河南自古文风不盛,川人从苏轼开始才走出低谷,怎能和王岩叟相比?他有自己圈子,河北人,那一直以来都是北宋官场的核心力量!

    王大人突然间把矛盾无限制升级。苏轼算什么?考题不重要?他把火烧到了皇宫深处最神秘的地方!

    王岩叟说“愿陛下不以牵制之爱而夺是非之正,天下幸甚”希望皇帝不要因某些能影响你的人的特殊喜好而混淆视听,这样天下才会有福!某些人是谁呢?整个官场都知道,可没人敢说!这是苏轼的最大护身符,只要有这个在,天下虽大,没一人能伤害到他…

    什么是苏轼的护身符?女人!乌台诗案中,弥留之际的曹太皇太后为他求情。神宗去世后,苏轼迅速升官重回
第(2/3)节
推荐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