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辽争地篇
第(2/3)节
禁地”“草地”“两不耕地”这样是不是就解决了问题呢?恰恰相反,事更多了!眼放着一大片无主地,谁看谁眼红。这里不能光说辽国的不是,宋朝也不怎样。从边官将军到有钱的财主,以各种借口利用荒地生钱。只不过像辽国这样明目张胆地勒索,就未免有些出格了。
出格程度有多大,直接关系到王安石到底有多卖国。在宋朝官方史书里就有三个不同版本:1《宋史吕大忠传》王安石卖地500里。2《宋史韩缜传》王安石卖地600里。3《宋史韩琦传》王安石卖地700里…
到底哪个才对呢?有个原始资料,是3月28日宋朝资政殿上呈神宗皇帝的一份报告《所争界至地名白札子》。里边有这样几条:
1蔚州地分,本朝以秦王台、古长城为界。北朝称以分水岭为界。所争地约7里以上…
2朔州地分,往前已定夺,以黄嵬大山北脚为界。今北朝称以黄嵬大山分水岭为界。所争地南北约30里…
3武州地分,本朝以烽火铺为界。北朝称以瓦窑坞分水岭为界。所争地南北10里以上…
4应州地分,本朝以长连城为界。北朝称以水峪内分水岭为界。
这份报告可作为整个边界纷争的基调。也就是沈括入辽前,萧禧的要价,也是沈括在枢密院资料室里呆了整整一夜所查到的成果。就算宋朝全答应了,看看割出去的地盘能有多大?
尤其宋朝人看辽国人怎么看怎么不顺眼,于是在谈判中问了句话——分水岭?分水岭上也是领土,怎么分?
辽国人答:以分水岭上的土脊为准,一概平分!
宋朝人面无表情——岭上没土的怎么办?
辽国人诡谲一笑:到辽国去算!
之后才有沈括带着大批量档案文件入辽,让契丹人自己理亏让步。至于现在辽国无耻到出尔反尔又来勒索,所能得到的又是多少呢?这可以在宋廷批给韩缜的谈判条件里找出根据——东水岭一带从雁门寨北过分划。西陉地合接石长城处分划。瓦窑坞地合案视分水岭处分划。麻谷砦水窗铺当拆移。
综上所述。争执集中在两国边境上蔚朔应3州交界的5片零星小地段。辽国得到的好处精确计算,3片平原,大的纵深10多里,小的几里多。另两片是山地,包括面积最大。纵深约30里的黄嵬山北麓和天池庙地区…
你加吧!无论如何也加不出500里来吧?又从哪算出的600甚至700里呢?所以:像宋史里所说的。以分水岭划界,把雁门关天险都丢了的情况根本不存在!
其次再看边境纠纷事件的截止日期。宋史记载王安石割出700里后立即就解决了,可各种资料显示直到1077年冬天这次领土纠纷才结束。那时王安石早已第二次罢相近1年了!
割地事件到此可得出结论。一来没割出去那么多地,用很小代价换来战略上积蓄力量攻打西夏的时间。二来这事和王安石关系不大。那么最后一问题浮出水面:到底谁才是割地的真正主使者呢?
算来算去,只能是宋神宗本人?因他如不拍板,这种事绝没法成交…除他之外,再没别的可能?只是他不必为劣迹签名买单,神宗朝里所有错事、坏事,都有王安石顶着!这是第三次修《神宗实录》的南宋朝修史总纲领…
8月21日,首相“传法沙门”韩绛被罢。他受不了吕惠卿的霸道,才去请回了王安石。可王安石重新当政,他又从根本上和改革唱反调,劝王安石不要再用那些只盯着“利”的官员。王安石摇头“既不喻于义,又不喻于利,却居位自如”这是变法的根本,不去追求实际意义上的利润。又不回头走从前老路,去追求虚无飘渺的义,这官还怎么当呢?韩绛选择不当,辞职了…
9月1日,实施武举绝伦法。规定武举人能射2石弓、骑马能射9斗弓者。谓之绝伦。即使文化科不及格,也可破格录取。
事情发展让王雱越来越难受了。王安石不仅纵容吕惠卿,还越来越亲近,两人渐渐走得很近,从外表看,和当
第(2/3)节
推荐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