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石登场篇
第(2/3)节
:账本里都是钱,库房里却连根毛都没!
以刚过去的1065年为例,年总收入116138405两,非常多吗?很好!但再看支出:却是…120343174两,己入不敷出有赤字了。这还不算完,还有零星支出,史称“非常出”11521278两,几乎是全年收入的又110!
总算一下:1065年的财政赤字是15726047两!这是人过的日子吗?至于怎么搞成的这样,以后细聊。现在是年轻的皇帝捧着脑袋在龙书案上卧倒,搅尽脑汁得想出辙来啊。没办法只能节约…
14日神宗下诏:先帝英宗的治丧费和神宗自己登基的恩赏钱都大幅度缩水,只有以前仁宗嘉祐年间的13。勉强咬牙把这些钱花出去,剩下的钱被皇帝紧紧捂住,他发布了两条命令:1从现在起请大家勒紧裤带了,国家没那么多钱乱赏乱花。2大家做些你们最爱做、最擅长做的事——进言。
每当有些风吹草动时,进言就会发生。有皇帝提出的、有臣子们自动发言的,内容很广泛,从对外战争、民间暴动、皇帝休老婆、天上流星等等,有事就可争论。这次神宗要求的是“论仁宗、英宗两朝积弊”这是篇大论文,其实也是老生常谈,这种课题太常见了。只是谁也没想到,他提出这议题的背后有什么目的。
这次进言的焦点聚集在几个人身上:张方平、韩维、吴奎、韩琦、司马光。这不是偶然的,因他们每个人都有被关注的实力、根源。
张方平的奏章开篇就提出钱是国家最重要的东西,没钱就没一切。接着他又提出怎样省钱,具体就是设计了英宗皇帝的葬礼花费,给赵顼大大省了一笔钱。这让神宗很欣赏。
韩维,他是赵顼还是王子时的亲信,亲信说的话永远是神秘的。于是正儿八经的奏章忽略不记,我们即将看到的是他和神宗皇帝背后的悄悄话。
吴奎的奏章里一味强调君子小人,说帝王只要判断正邪之分,让小人滚远点,天下自然就太平富裕了…神宗对此打了个哈欠:爱卿说得有理,下去洗洗睡。
韩琦。首相大人的奏章是封辞职信:按惯例,前朝首相负责大行皇帝的山陵事(安葬),事毕后必须辞职。何况现在年岁大了,身体也不好,请允许我到地方上养老。不过很显然。他辞职的背后有很深的潜台词。这几年里树敌太多了,再不激流勇退,小心吃不了兜着走!
又只剩下了老混蛋司马光,这永远是个独特的人。事后来看,他在这件事上和上面的人都不同,他留了个心眼。不过按时间顺序,他的奏章此时还没上,再等一会…
2月6日,立前宰相向敏中的曾孙女向氏为皇后。
3月24日。参知政事欧阳修因在英宗朝所犯众怒而被罢免。次日,枢密副使吴奎改任参知政事。
闰3月6日,夏毅宗李谅祚遣使朝见大宋新皇帝,并请谢罪。求恢复两国榷场。
25日,王安石被任命为江宁知府,正式登上神宗朝的历史舞台!王安石,抚州临川人。1021年出生。父亲王益是宋朝中下层官员,终生辗转南北,没做到京官。这样就终定了王安石早年的生活:1飘忽不定。2学业自成。
因飘忽不定。他可大开眼界,从小就看尽北宋王朝的利弊兴衰。因其幼年流走天下、父亲早亡,他必须自己研读诗书,这决定了他一生的学术根基与处世性格。他的心灵从没羁绊,孔圣的儒家学说对他没貌似神圣感的那种约束。甚至于他赴京赶考的目的都不那么“崇高”他后来明白告诉世人:是家里太穷了,得有功名、有工资,才能养活妈妈和众多弟弟妹妹…
这就是北宋史上最有名、同时也最有争议的一代名相王安石!
王安石在1042年考中了进士第四名,之后官场之路走得极其独特,终北宋一朝堪称绝无仅有。他谢绝了所有机会进京,视功名如粪土,在举国争名夺利的世道中孤傲不群,宁可在乡下偏远小地方当官。这其间他放弃了笔试,这是地方官做过一任之后的正常权力。他可进京参与馆阁人员的
第(2/3)节
推荐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