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青升官篇
第(2/3)节
适传》里说张尧佐那2个头衔就是这样被去掉的。一句乖巧的话,比包拯等人的冒死劝谏都有用)
2大契丹在耶律宗真领导下总会出现不断的花样,李元昊死后,他再次做起了超级大国之梦。具体表现是不贪钱了,他图名。翻阅史书,耶律宗真发现辽、契丹等名字都太乡土化,不足以标榜他伟大帝国的国际地位。为此他给宋朝写了封信,提议说我们都改名。荐于现状,我叫北朝、你叫南朝,简明扼要,历史上还有前例,这多好,你们同意吗?
宋朝君臣们都有些犹豫。说实话,大契丹疆域真的比南北朝时的北魏大多了,且百多年基业更是非同小可,自称北朝,都有些歉虚了。关于这一点,就是现代历史学家们,都有以当时辽国为正朔、宋朝为旁枝的看法。可答应?这关乎到民心士气,尤其汉本位的思考方式。孔圣人早教过我们“夷狄之有君,不若华夏之无”无论怎样,我们是优秀人种,怎能和蛮人相提并论?
这时梁适说:宋朝之所以为宋,是受命于天,任何人无权更改。契丹也是一样,就以当年南北朝为论,也都各自有魏、宋、齐的国号,怎能统一混称为“南,北”两朝呢?
皇帝听了很高兴,梁爱卿说得有理,回信拒绝耶律小弟。同时梁适升官,即ri起到东府上班,头衔是参知政事。
以上是梁适版的大宋朝升官记。可1升得容易丢得也快。宋朝官员,尤其宰执大臣的更换是流水线式的。你上我下,几乎芝麻大功劳就上,米粒大罪过就走人。2参知政事的确很高,但前面有根超高门槛。一步之遥,却天地之别!那就是从参知政事副宰相到同平章事正宰相!这是根本xg区别。从权力到待遇,哪一点都没法比。于是相应的,要迈过去,需付出的代价就要高得多。怎么才能迈过这最后一道门槛,踏上帝国最高的人臣巅峰呢?这命题在梁适心中生成,他无时无刻观察着,思考着,判断着每一个机遇的发生…
现在事情很清楚,狄青身为武将,没法进东府中书省。而他又已是枢密副使了。那么去掉“副”字势在必行,这是目前唯一可升的官职了。但被人否决,仍是帝国唯一宰相庞籍。他认为狄青不配当枢密使,举出了2个例子:兵不血刃夺得荆湖的慕容延钊,太祖皇帝是赏钱赐爵。再如曹彬灭南唐,北宋第一名将,想得到使相,结果呢?太祖皇帝赏钱20万!这是不变的原则、祖宗的规矩:武将永远不能当枢密使!何况狄青功劳也远没到以上两人的地步,现在当枢密副使都很勉强。
以上可说是文官鄙视武将的经典。出自庞籍之口。从职务到身份都非常合适。但要分谁去听,有人能听得热泪盈眶,觉察到在污秽冰冷的官场里,也有温馨纯洁的友情存在及深思熟虑。洞查世事的智慧。但有人也就听出了一连串计谋和金钱权位的味道,如梁适,他就突然间看到了条从参政到宰相的光明大道…
梁适站出来反驳庞籍:宰相大人您不公平。不久前王则叛乱,只是占据了贝州这一座城池。文彦博出兵收复,回来就做了宰相。现在狄青是一举平复两路,功劳与之相比怎样?为什么就不能当枢密使?
言之在理。对比分明。1座城和2路相比,孰轻孰重?庞籍应没话说了?可不!宰相面目变得非常“可憎”庞籍说贝州之赏,本就是过分,所以现在不能再过分了。你是参政,难道不知我朝文官为相,出入无常,武将为枢密使,非有大罪不可罢免。这就有2个问题:1现任枢密使高若讷犯了什么罪,要罢免他给狄青让位?2狄青还很年轻,这时给他西府之首的位置,以后再有功怎么赏他?我这是对他好,不止是珍惜国家名器!
梁适冷笑:那个高若讷、现任枢密使大人怎就没错呢?他不久前出行,开道的胥吏把行人无辜打死,正被台谏官弹劾!仆有过,主之罪,他难辞其咎!狄青升官,不仅理所应当,更是顺理成章!
截止到这,稍微有点理智的人,都认为梁适说得句句在理,庞籍这评书演义里包拯的死对头、庞太师是在无理取闹,嫉贤妒能。那请大家化身为狄青,看看宰相与参政大人间
第(2/3)节
推荐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