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三国打工人 第175节
第(2/3)节
这种事不需要问一个小文吏,小吏自然也不需要回答。
待仆役匆匆忙忙跑过来时,诸葛玄已经冷静下来,吩咐取半匹布帛,酬谢了这位小吏。
按照流程,他自然还得写信去感谢刘备,但他有个疑问。
“那位陆将军……”
“她去北海了。”这位小吏原本就是郡守府的文吏,回答得自然十分流畅,“北海贼寇猖狂,祸及琅琊,将军不得不去呀。”
诸葛玄的脸色变了。
“那里……”他声音悲愤地说道,“那里也有贼寇吗?”
诸葛亮听说了这纸调令,但他还是坚持着将完之后,才走过来向叔父道喜。但令他感到惊讶的是,叔父看起来并不开心。
他躺在毯子上,靠着炭盆,望着窗外飘飘洒洒如飞絮般洁白的雪花,脆弱而又孤独地叹了口气。
诸葛亮一瞬间什么都明白了。
他也跟着叹了口气。
叔父是个宽和而善良的人,其实政务方面也有经验。
……但他特别不擅长处理那种复杂的局面,比起跟各路不同的人打交道,叔父更适合在房间里做学问。
……其实说起来,这口气其实不算是为叔父而叹的。
……大概是为那位小陆将军而叹。
因为他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如果他是小陆将军,他肯定不愿意北海放一个孔融,东莱放一个诸葛玄,然后看着全天下的名士都跑到青州来的。
第179章
虽说……诸葛亮也不清楚陆将军究竟为什么会千里迢迢,救他们回来。
这个问题在路上已经困扰了他很久。
要说叔父的才学当然也是有的,但为郡守刺史还是有些吃力的,尤其是这种乱世里的郡守。
诸葛亮年纪虽小,却已经见识过了乱世的面目。
郡守也好,刺史也罢,若无人护卫,与路边的野草没什么区别,甚至因为他们是“士人”,倒能引来更多的贼寇觊觎。
回忆起叔父与那位陆将军初见的一面,也想不出什么特别的地方,竟能以一郡之重任相托?
这位出身琅琊士族的少年又在意地看了叔父几眼。
叔父虽然三十有余,但姿容清隽,气度通雅,自从少年时失了发妻后,这些年来专心抚养他们兄弟姐妹几人,也不曾考虑过婚姻之事……
诸葛亮脑子里跳出一个奇怪的念头,然后被这个念头吓了一跳。
虽说……虽说……叔父在政务上没那么,没那么精通,但他可以帮忙!将来兄长若是回了琅琊,也必定会尽心奉养叔父……叔父一家子!一片孝心!天日可表!
十四五岁的少年赶紧把自己这些乱七八糟的念头都丢出去,略一思索后,决定帮小陆将军一把,先劝叔父上任。
考虑到叔父现在犹犹豫豫的模样,诸葛亮决定反其道而行,说点怪话。
“叔父不去也好,”他说,“侄儿听说……”
叔父忧郁的眼睛转向了他,“听说了什么?”
“那位小陆将军有些专横,”他小心地说道,“尤其是北海士人,多有臧否。”
诸葛玄很明显没考虑到会提到这个,他愣了一下。
“是么?倒确实看不出来,那位陆将军行事如何专横?”
“北海贼寇作乱,孔文举无能为之,因此陆将军便带了精兵去替他平乱,”诸葛亮说道,“连各县的琐事,也是陆将军带了一应人等去处理的,孔融终日里置酒高台,全然不问俗务,只与几个经学大家研究学问……这般行事,如何看不出陆将军的专横?”
叔父开始陷入沉思。
诸葛亮在旁边耐心等着。
叔父从毛毯上爬起来了。
“若我去东莱,也……”
“恐怕也如孔北海这般。”诸葛亮故意道。
叔父那张愁眉不展的脸上重新绽放出了光彩,“小陆将军毕竟有恩与我们,她
第(2/3)节
推荐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