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二十四章马滑霜浓

第(2/3)节
,而且秦徵也没办法承诺许秩一个好结果。最后是遗憾是圆满,最好还是许秩自己见证。

    秦徵叉手在胸前,没有接箭,“你还是祈祷自己平安无事见到丞相吧。”

    话音刚落,屋外踏进来一个四五十来岁的美髯公,正是右丞相蔡且。

    “见老夫做什么?”蔡且身上还穿着官服,听说许家的小子有急事要见他,便径直到了这里。

    许秩当即站了起来,将手中的箭捧出,说:“见过丞相。关于秦王遇刺一事,晚辈……”

    “许小郎君,”蔡且抬手,打断许秩,直接问,“你是为了乐家的事来吗?”

    “是。”许秩十分干脆地承认。

    嗯?刚才不还说不能以乐家为先、要另寻立场吗?这么一会儿就变卦了?

    毕恭毕敬陪站在一边的秦徵一脸迷茫地看向许秩,又瞄了一眼蔡且。蔡且面容还算和蔼,对许秩说:“你倒是诚实。”

    许秩是个可造之材,蔡且想点醒他,“你今年多大?”

    “十六。”许秩回答。

    “整好是丹陵之战那一年出生的,”蔡且拈了拈须,“你知道丹陵之役吗?”

    秦国和赵国在丹陵那一仗,活着的秦国人,无论老少,没有不知道的。因为那场战争,实在是太惨烈了,无论是对赵国而言,还是秦国。

    许秩点头,“知道,赵国全军覆没。”赵国实际的灭亡,可以说从这场战败开始。后面就像摧枯拉朽,秦军长驱直入,直逼赵国都城。

    “四十万人,”蔡且给出更精确的数字,“这是赵国的。秦国伤亡者,也不下二十万。襄王在时,就连年征战。和赵国的这一仗,更是伤及根本。秦国必须休养生息。”

    这一修养,就是十年。十年来,秦国基本没有大战,更没有踏出过函谷关。

    这是一段短暂的和平。

    许秩这代人,是未来秦国的主宰。他们生在这段短暂的和平中,但不要忘记,这仍是一个乱世。他需要做的,应该匡扶他的君主,终结这个乱世,一些个人的得失,无足轻重。

    “秦国休息了十年,山东诸国就忘了秦国的铁骑,是如何打出函谷关、踏破赵国的都城的了,以为秦国已经志得意满、偏安关内,一个个蠢蠢欲动。也是时候扬扬秦国的军威了。燕国,既贫且弱,正是个送到嘴边的好猎物。

    “方今天下,唯秦是大。秦王继承无数先烈的志向,是个圣君明主。作为臣子,应当尽心辅佐君上。一人之得失,一国之得失,你心里要有数。

    “所以你如果是为乐家求情,那还是不必了。”

    乐氏从来不仅仅是乐氏,还是燕国的乐氏。秦国选择乐氏的燕国,是站在秦国立场上做的选择、秦王的选择,不会因为一些私人恩义而轻易改变。

    许秩听完蔡且的循循善诱,心中反而放下了一些更加不好地猜想,没有那么沉重,说:“晚辈为乐家的事而来,却不单单为乐家求情。”

    蔡且显然是不信的,“哦?”

    许秩呈上箭,“这是公子衍替王上挡下的那一箭。晚辈已经向欧夫子求证过,这支箭,是秦国军队所用。

    “刺客用的秦箭,本来没有标识,是很好的掩护,他们却在上面留下燕国灵寿侯的标记,或是刻意为之,想嫁祸乐家。真相还不明,秦军内部很可能已经混入奸细,职位可能还不低。

    “攘外必须安内。秦军以赤胆森严震慑诸国,军中之变,如同蚁穴,溃毁长堤,宜及早查明剔除。否则,如刺杀这样的事,也难保不会一而再再而三。

    “这不仅仅事关乐氏满门,也关乎秦军。所以,晚辈恳请丞相大人,向王上陈述这些隐情,能够重新调查刺杀一事!”

    这起刺杀案,并没有明面上的线索看起来这样简单,蔡且知道,但没有人再想查下去,因为这是秦王的意思,所以一切调查自然到此为止。

    这群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轻人,看得比他们这帮局内人还多。

    事关军队,不
第(2/3)节
推荐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