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9:漪娴徐侯&柔宁宇文的章节
第(3/4)节
正好,漪娴去年移植来的一颗海棠,也细细密密地吐出了一树的花苞。
彼时,千秋宫内,太后正带着孙女崇清帝姬晏柔宁和孙子太子聿一起用晚膳。
但柔宁近来总显得有些郁郁寡欢,情绪不高的样子。
虽然她已经极力在自己的祖母面前遮掩修饰了,可她祖母到底是宫里生活了一辈子的人,哪里能看不穿她的这点心思。
太后笑了笑:“柔宁可是和聿儿一样,也是牵挂你叔父和叔母了?”
柔宁乍然回神,连忙点头:“太娘娘,柔宁对皇叔父和叔母只有思念,并无担忧之情以致的牵挂。叔父是圣明君上,我魏军克复六镇自是定局,柔宁一闺中女子,哪里需我去牵挂叔父陛下的战局。柔宁只是想念叔母了。”
她这话说得很好听,并且也没什么不对的地方。
坐在一旁的太子聿也是连连点头:“聿儿也不担心爹爹和阿娘,只是想他们了!”
前方捷报频传,并且魏军愈战愈勇,一路乘胜追击,陛下凯旋而还,也不过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今晚宫里用晚膳用的还是早的。
晚膳毕,太后要去小佛堂礼佛,柔宁便带着自己的堂弟太子聿去偏殿的书房里玩一会儿。
柔宁向堂弟展示她新谱的一首曲子。
一曲刚刚落罢,便闻外面有人通传,说是有皇邕楼里来的相公们求见太子,向太子汇报一些简单的国事要务。
柔宁素来是知道这些事情的。
皇叔父不在,现在都中名义上是太子监国,但是太子年幼,字都还没有识全,实际上都是由皇帝离京之前临时组成的内阁阁臣们处理国政事务。
不过从礼法上来说,阁臣们做完了决定,处理了奏章,却还需要向太子重复汇报一遍,以示自己对君权的臣服。
听内侍们通传说,潘太师是为了前线的军报来的。
柔宁心脏忽地一抽,手指颤抖得厉害。
几个瞬息之间,她大胆地做出了一个决定,悄悄走到堂弟身边对他说:“殿下,姐姐还有一个曲子没有弹完,我现在可否不离开,只在屏风后等着你。等太师走了,咱们再继续玩儿?”
太子聿想了想后,点了点头答应了:“好!姐姐你放心吧,我不会告诉别人的。”
实际上,崇清帝姬身为闺中女子,在现存的宗法规矩之下,本没有权力待在这样的场合,更不能随意窃听国政。
于是太子聿自往上首的主座上坐了,挺直了脊背,虽然还是小小孩童,但是摆起架子来的时候,俨然又像是一个正儿八经的坐朝之君般严肃。
柔宁悄声将自己藏在了一旁的屏风后。
未几,潘太师果然带着两三个中年模样的臣官们入内,给太子殿下俯首叩拜,接着零零碎碎地汇报起了这两日他们处理的一些重要事情。
虽然还不到四岁的太子根本听不懂这些,但是他依然全城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地听着底下的人讲起来。
“……殿下,这些便是近来朝中擢升贬斥的一些文官。陛下又在云州等地提拔了几位立了军功的将士。这是陛下传回宫中的手诏,臣等又拟了旨,只待陛下过目之后便发还下去。”
文武官僚或升或贬,不论是皇帝提出还是臣子们提出,都要经过几道固定的程序。
首先是要交给专门掌管官吏升迁调遣的吏部官员去讨论,经臣下们核实无误之后,一致认为此人应该升官或者因该贬官,然后再将这份讨论结果交给草诏院,由专门起草诏书的人拟招。
继而第三步再是交给皇帝查看,皇帝盖章认可了,第四步才能正式颁发下去,告知满朝文武,由此彻底生效。
然而如今的天子身在云州关外,他在云州提拔了什么将领士卒,旨意发还京中,臣下们根据皇帝的意思拟好了诏书,如果再送回云州给皇帝看,就显得太过费时费力了。
所以特殊情况之下,只交给京中的太子去“看”。由太子盖章之后即可生效。
第(3/4)节
推荐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