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 第222节

第(2/4)节
”,贺家的伴当赶紧迎上来询问。

    贺铸望望天色,笑道:“当然还是坐车舒服。”

    “好嘞!小人让那边的长途班车略等您一下。”

    说毕那伴当就跑开了。

    贺铸在他身后,摆出官人该有的架子,慢慢往车站那边溜达。

    他心中在想:自从好友明远顶住压力,修建出这样一条“山阳—汴京公路”之后,全京城都亲眼见证了一种截然不同的道路。

    这二月里,若是在以前,正是天气乍暖,道路翻浆的时候。若是有载重的车辆驶过,牲口费力那是不必说,车辙过处,就是一条半尺深的印子,里面涌出泥浆。

    如果再赶上下雨,这道路面上坑坑洼洼的更是容易积水。到时那水塘积起一塘的蝌蚪都不出奇。“青草池塘处处蛙”是北方道路上也能见的风景。

    这一切人们都习惯了。

    但是“山阳-汴京公路”的出现,改变了人们对早春里出行的认知。所有那些阻碍交通的问题,在这条“高等级公路”上都没有出现。

    这里的路面依旧坚实、平整,车马奔行迅速而有序。

    不少货主明明可以从汴河上将货物运进汴京的,但到了山阳镇也宁可弃船上岸,租货运马车,把货物通过公路运到汴京城中去。

    这条道路不仅承办货物运输,还跑长途客运——有了这条公路之后,从山阳到汴京之间就是最快最便捷的。

    山阳镇上谁家要是嫁了女儿到京城中,可以上午出门,中午到娘家吃个饭,晚上再回到自己家里——轻轻松松,时间一点儿都不赶。

    现在贺铸打算去乘坐的“班车”就是这样,定时定点往汴京去。

    而这时的这一班,是待遇比较好的车次,一车厢只载六个人。而且出发的时间较晚,车厢未必能坐满。

    如此贺铸可以不必自己骑马,而是舒舒服服地一路坐回汴京去,养足精神到家,刚好可以陪妻子去朱家桥瓦子看那里排演的新杂剧。

    贺铸是军器监中实心实意办事的一名“实干型”官员,他不清楚朝堂上的事,因此也不知道如今王安石又将“汴京-扬州公路”的修筑提上了议事日程。

    “山阳-汴京公路”修成之后,每月的交通往来数据,由此通过的车次、货物运输总量、乘客搭乘人数,所缴纳的费用,收入多少、维护支出多少,全都清楚地列在报表上,送到所有参股营建的各家手上。

    眼看这条公路只要再过两三年就能完全回本,之后就是赚净利——各家都很满意,因此也动了心思,纷纷开始走上层路线,想要撺掇官家,将当初那项《收费公路法》正式颁布。

    而王安石则是单纯见到“山阳-汴京公路”的效果不错,便建议朝中批准修建“汴京—扬州公路”,并借此机会提出由专门的运输公司提出“包税”,每年按照固定的份额向国家缴纳“过税”,这部分过税则按照里程比例,分摊在沿路各州县的头上。

    这个建议对于官家赵顼来说简直是再合适不过了。

    民间愿意“包税”,便相当于他每年能从汴京到扬州的公路运输上收取一个“保底”的税额。而且由于“包税”的特殊性,这些税金能够被京城三司使那里先攥在手心里,之后再考虑要不要分配到州县去。

    但这对于下属州县并不是什么好消息。

    原本各州县的胥吏都是靠征收沿路的“过税”来盘剥商旅,现在这个好机会没有了。

    但对于经常走汴京-扬州一线的商户而言,这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

    首先,从汴京到扬州原本主要依靠汴河漕运,而汴河漕运以运输纲粮为先,运输货物押后。有时汴河水位浅的时候,货船能在岸边“趴”上四五天,等到将汴河上运粮的纲船都过去之后,才能轮得到自己。

    因此走汴河漕运既费时又费钱,一些时效性较强的新鲜货物便等不及。

    如今有了“高速”公路,不仅运输速度很快,而且还不用一程一程地停下来缴过税,
第(2/4)节
推荐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