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 第201节
第(2/3)节
远礼貌回复:暂时没货,但是南方的玻璃器皿厂已经在筹建了,对方若是有兴趣,可以在戴朋兴那边留个联系方式,将来玻璃厂有出产的时候双方可以洽谈。
等那打岔的海商随戴朋兴去了,明远才将视线转回邓宏才面上,用一种柔和且饱含关心的语调问:“是不是制酒的方子泄露了?”
这话似乎戳到了邓宏才的痛处,这位看起来“过于诚实”的南方商人身体一震,脸瞬间涨得通红。
他随即羞赧万分地承认:“确实如此。”
“我……我家祖上本是蔗农出身,积累了好几代的家业之后,才开始慢慢尝试自己制糖与酿酒……原本是想要让乡里乡亲们日子能一点点好起来的,谁知道……”
按照邓宏才所说,这甘蔗酒露是他们乡最先制出来的,去年他鼓起勇气,将这一批酒露用小船运到广州港,在广州搭上了一条大海船,先是将酒露运到泉州,在泉州终于找到了买主,将酒露全部出清,带着钱回到广西。
将钱分到每一家,父老乡亲都高兴坏了。大伙儿一合计,觉得应当多制一些甘蔗酒。
于是大家伙将原本用来制糖的甘蔗,大部分用来酿酒,因此也多耗了些辰光。
最终邓宏才带着“全村的希望”,再次前往泉州。
但出奇的是,这次他随船到了泉州,上一年原本约好的买主却没有依约到来。
这邓宏才也是实诚,在约好的日子之后又等了十来天,才确认对方是真的不会再买他的“酒露”了。在泉州港一打听,这才知道——
去年他们乡里制出的“酒露”,在汴京城大红大紫。
消息一传回泉州,立即有人找来了福建广南一带的蔗农,开始仿制。
第184章千万贯
邓宏才说的这些,明远已经大致猜到。
他去年在汴京时就已经预言了,这种独家出产的“酒露”,最多只有一季。到了今年,南方必然有大规模仿制。
只是按照邓宏才说的,当初他在泉州时,将那“甘蔗酒露”卖了个好价钱,一高兴,嘴上没把门,就对前来收购的商户将大致做法给说了。
随后是泉州的几家大商户,联袂南下,前往广南东路与西路,专门寻找甘蔗产地,许以高价,引得蔗农们将大量的甘蔗榨汁用来酿酒。
原本这些甘蔗都是用来制糖的。
大家一窝蜂酿酒之后,制糖的甘蔗反而短缺,制糖厂开始高价收购甘蔗用于制糖。
邓宏才眼看着甘蔗的价格一天天上涨,偏偏自家乡里的出产都已经酿了“甘蔗酒露”。
他在泉州没能将“酒露”卖上期望的价格,于是想要到杭州来碰碰运气。
谁知杭州的情况更糟糕些——杭州不似泉州,去年经历过一次“甘蔗酒露”的狂热。
这座城市大约是本性温婉,对于蒸馏浓缩后的烈性酒不像汴京那样感兴趣。再加上“甘蔗酒露”在本地几乎没有经过宣传,所以邓宏才抵达杭州之后才终于感到绝望。
他既没办法把手上的存货按照期望的价格卖出,又无法再次承担一回将酒重新运回南方的费用。
因此这几日邓宏才坐困愁城,几乎有走投无路之感。
直到前两日听说了“海事茶馆”,听闻不少海商都在那里打听到了买家卖家的信息,所以才赶去碰碰运气,遇上了戴朋兴,然后又等了两日,戴朋兴才将他约来,见到了明远。
要知道,过去这两日,他过得真如那热锅上的蚂蚁,无时无刻不在被煎熬。
此刻明远坐在对面,望着老实巴交,满脸悔意的邓宏才,心里只有一个感受:
——论信息对称的重要性!
邓宏才能够带领同乡的蔗农,酿出“甘蔗酒露”,这份勇于开拓的精神,的确值得敬佩。
但是他的风险意识太低,没有认识到着甘蔗酒露其实工艺简单,很容易仿制。
且邓宏才不了解泉州一带的商人,那些人都是数代行商
第(2/3)节
推荐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