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 第174节

第(2/4)节
刻得到种建中在西军中的平安信,总是好一点。

    当然,也要把自己和种师中的进展及时给种建中递过去,让他后顾无忧。

    于是明远重重地咳嗽了两声,故意当着种师中的面自言自语:“到杭州之后,我是先雇佣一位当地的厨子,还是从汴京或者扬州这里聘一位过去呢?”

    他手指在驿馆的桌面上轻轻敲敲,赞道:“扬州这里的厨子,看起来也很不错哦!”

    种师中顿时喜笑颜开,眼里光芒四射,表情雀跃地说:“都行,明师兄,都行!”

    第二天,史尚已经将他旧日在汴京“经理训练营”里认得的一位可靠管事带到了明远面前。

    明远问过,知道对方姓冯,便笑着点头,道:“冯管事。”

    冯管事向明远拱手行礼,同时震惊于明远的年轻,一句“东翁”就没能叫出口,嗫嚅了半日,才道:“……郎君。”

    “冯管事无须拘束。想必你已经从史尚那里听说了,为我打理产业,每年的底薪是300贯,另有按照业绩计算的分成奖金——这份薪酬,我相信是绝对优厚的。”

    冯管事连连点头,表示这是他入行以来,所听闻的最为优厚的一份薪资。

    “但是——”

    明远望着冯管事大喜过望的笑脸,缓缓放冷了表情,认真地强调:“如果你所打理的产业时,存在账目上的严重差错,甚至是贪污纳贿,化公为私……那么对不住,我可以保证,这么优厚的薪资你这辈子再也拿不到了。”

    明远既然下决心将自己的“物流”运输中心设在扬州,就必须在这里雇佣几个可靠人手,远程控制。

    所以他采用的是“高薪养廉”的方法,给予员工最为优厚的待遇,同时也让他们知道“犯错”的后果。

    果然,冯管事的脸色变了变,再看向明远的眼光里便多了几分尊敬与郑重,连声称是。

    明远当即放缓脸色,笑眯眯地开口:“那好,我们来商量一下怎么做这‘邮政’与‘快递’业务吧!”

    第158章千万贯

    明远与苏轼、种师中一行人从扬州出发,由瓜州渡口渡江,京口上岸。

    由于“钟山只隔数重山”的缘故,苏轼受了种师中的撺掇,与明远等人一起绕道江宁,在那里访古探幽,去看了“一片降幡出石头”的石头城,也去了“乌衣巷口夕阳斜”的金陵故都。

    一番嬉游之后,一行人自陆路往杭州缓缓而去。

    明远白天时候多半陪伴苏、种两人一道游览,顺便考察物产、物价及行市。

    到了晚间,他自有商业规划要做。

    这一路上,明远一直在思索:此前他在汴京靠100万贯就构筑起来一爿颇为像样的产业。

    如今他南下杭州,最简单的办法莫过于将在京城中已有的生意原样搬过来。但“生意搬家”可绝不能是简简单单地复制一份,又要看当地的原料、市场和消费者的情况,才能够因地制宜,让他的产业不至于像是南橘北枳一样,一挪地儿就全变味了。

    明远名下的产业之中,必须带来的是刻印社和报社。

    活字印刷术在汴京的大获成功,令明远很有底气,让这两项产业成为他手中的重要工具。

    其他产业,诸如瓦舍和酒楼,可以考虑在本地收购。

    玻璃生产,显然要视当地原材料的情况才能决定;而用石炭生产的蜂窝煤则要看本地百姓对这种新型燃料的接受程度。

    对了——

    早先他向苏轼提过的“邮递”生意,由于冯管事的加盟,如今已经规划好要在数个重要城市试点:京兆府、洛阳、汴京、扬州、江宁和杭州。

    地理位置较为核心的扬州,被选中作为“邮递”行业的中心。

    以扬州为中心,分别向京兆府、洛阳、汴京、江宁和杭州的邮递线路已经开始试点。

    目前为了避免沿路缴纳路税,明远的策略是:在试点阶段,只投递信件,不带货物,也不捎带
第(2/4)节
推荐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