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 第85节
第(3/3)节
宫黎一起去汴京城外,看他的“玻璃窑”。
两人一路上聊起各种玻璃料。果然,宫黎是往他的玻璃中加入一种黑色发散状的天然矿石,窑炉中烧出的玻璃便从微微发绿变成纯净无色。
然而若是这种矿石加得多了,烧出的玻璃又会变成紫色。
明远便猜那种矿石是软锰矿。往含铁的玻璃料里加入软锰矿,就会校正玻璃的偏色。但如果“矫枉过正”,就又会让玻璃继续偏色,偏到紫色那边去。
但无论如何,宫黎既然肯动手试验,就已经比不少墨守成规的匠人要强了。
不多时,一行人已经到了地方。
宫六早年间在汴京城西门外买过一间小院子,后来给了宫黎。宫黎便在这院子里自己搭建了一座“玻璃窑”。
宫明二人一到,宫黎便不顾暑热,亲手配了一份玻璃料,然后点燃了窑炉,送玻璃料进去烧。
他上身只穿着一件“两裆”,下着粗麻布的长裤,双手用一对铁钳控制着石臼,不时将盛在石臼里的玻璃料拖出来看看。
而明远在宫黎的小院里左看看,右看看,发现一枚长长的铜杖,看起来像是宫黎用来搅动熔化的玻璃料用的。他伸手一抄,将铜杖持于手中,发现果然是中空的。
实心的铜杖很费铜,因此这个时代的铜匠经常打制一片薄薄的铜片,然后卷起来,将两头切整齐,便是一枚铜杖。明远在刻印坊制作铜活字的铜匠那里见过这种做法。在宫黎这儿一看,果然是一样。
“好了!”
这时,宫黎头上腾腾地冒着热气,将石臼从窑炉中拖出来,用铁钳钳着石臼,将里面红亮粘稠的液体倒出来一团,落在一片铺开的铜板上。
眼看这一大团粘稠的玻璃液软趴趴地散开,成为“一坨”,宫黎赶忙托着那块铜板的边缘,开始左右晃动。
这种做法令明远想起小时候看家里的厨子做藕粉圆子,一只竹制的笸箩里,一只只浑圆的圆子就渐渐成了形状。
没想到那枚滚圆滚圆的玻璃球,也是这么做出来的。
宫黎只要持续晃动那枚铁板,让板上的玻璃料始终保持球型,等到它慢慢冷却下来,就是一枚浑圆透明的玻璃球。
明远表示:感谢宫小乙为他解惑。
第(3/3)节
推荐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