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印象菲律宾
第(3/19)节
南岛屿民都洛岛上的国家。在宋代,即公元10世纪,麻逸国居民曾乘坐船只来广州和中国沿海居民通商往来。到了14世纪,位于棉兰老岛和加里曼丹岛之间的苏禄群岛,已是往来柬埔寨、中国、爪哇、苏门答腊、占婆等国家商船的必经之地,俨然成为东南亚贸易中心之一。16世纪,首位环游世界的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进入亚洲后,第一站即抵达菲律宾群岛。麦哲伦的到来,使菲律宾群岛优越的地理位置广为世界所知。
自16世纪至今,菲律宾群岛因其战略重要性风云迭起。先后被西班牙、美国和日本侵占,成为殖民地。直到1946年,菲律宾才摆脱殖民地身份,宣告独立。独立后的菲律宾充分利用四通八达的海路,以出口导向型经济为主,为丰富的农产品、水资源产品、矿藏品打开了国际市场。20世纪中后期,菲律宾经济迅猛发展,一度成为亚洲最富裕国家之一。
挂国旗的玄机
菲律宾国旗为蓝、红、白三色旗。白色三角形的两条边分别构成蓝色、红色梯形的斜边,整体布局简洁明快,颇具视觉美感。白色三角形中央,有一轮金黄色太阳,八条粗长的金线构成光线的主要部分,其间分布着些许较短金线。三角形三只角的位置闪烁着三颗金黄色五角星,与太阳和谐相对。
国旗的每一种颜色和图案都具有象征意义。红、蓝、白三色分别象征着勇气、正义与和平。太阳周围的八条长线象征着最初起义的八个省份,短线则象征了其他省份。没有这些英勇的革命先驱者,就没有菲律宾人民今天的自由生活(太阳的象征意义)。三颗金星的含义不难理解,自然是代表了菲律宾共和国划分的三大行政区域。
翻看菲律宾人民反抗西班牙争取独立的历史资料,很多人会有共同的疑惑:为什么有些图片中,菲律宾国旗的蓝色向上,而有些图片中,又是红色向上呢?原来,菲律宾国旗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具有两种悬挂方法的国旗。当战争到来时,国旗红色向上,鼓励民众拿出勇气与力量,共同抵抗暴力。反之,和平年代,真理和正义受到护卫,国旗自然就变成蓝色朝上了。
吕宋岛
吕宋岛百业发达,风景优美。早在古代,“吕宋”就成为菲律宾群岛国家的代名词。吕宋岛上的居民和周边国家通商往来,成为连接西方和东南亚的桥梁。直到现在,它仍是菲律宾共和国的首都所在地,是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物产丰饶,菲国“谷仓”
16世纪以来,吕宋岛种植业一直是菲律宾农业经济的主力军,这和它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息息相关。自北向南,可以把吕宋岛分为三大区域:中央平原区、马尼拉都会区、西南地区。这三大地区是吕宋岛人口最为稠密的核心区域,也是菲律宾农业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
吕宋北部居民
中央平原区的形成颇具“天时地利”。在吕宋岛西部和东部,分别有三苗礼士山脉和科迪勒拉山脉贯彻南北,形成西、东两侧的天然屏障。两大山脉成功阻隔了来自南中国海和西太平洋的气流。西太平洋台风经行至此,往往会被山峰阻隔在外。台风尾声化为适量的降雨,润泽大地,对农作物的威胁大大减弱。适合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促进了中央平原区域农耕业的发展。这里90以上的土地都种植了稻米,总产量超过吕宋岛全岛稻米产量的三分之一。因此,中央平原区又获得“谷仓”的美誉。它和吕宋岛西南地区并称两大稻米种植基地,成为菲律宾主要的稻米产地。
在吕宋,可以更深刻地体会到“安居乐业”的意义,幸福显得简单又平凡。
稻米是菲律宾民众日常食用的主食,也是吕宋岛乃至整个菲律宾种植规模最大的农作物。不过,稻米种植并未采用机械化种植模式。古老的人力耕田和牲畜耕田方式仍然随处可见,甚至还有的地区采用脚踏水车的方法进行农田灌溉。种植规模低于稻米的甘蔗、椰子、蕉麻等作物,种植技术的现代化程度却要高出许多。究其缘由,或许要追溯到殖民时期,当时曾因甘蔗、椰子和蕉麻能够换来较
第(3/19)节
推荐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