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三章 古韵风情

第(5/14)节


    如果观者有心,亦会发现这座建筑处处体现着极简主义,每个单元建筑能给予人们最大的方便,整个场地也没有被台阶、栏杆或屏障阻挡,四周墙壁有的装饰美丽花卉,有的通向自然庭园。

    如此精妙周全的设计再加上旷日持久的建造,昔日纸页上的宏伟蓝图终于变成眼前一座无与伦比的华美建筑——伊玛目清真寺既是伊斯兰教的神圣殿堂,也是伊朗建筑史上的顶尖杰作。

    三十三孔桥

    夜幕下的璀璨水晶

    若说建筑是城市站立的姿态,那么凌空飞架的桥梁便是这万千姿态中的一丝优美线条。三十三孔桥在为伊斯法罕勾勒城市线条的同时,耍了个小小的花招——白天,它安然静卧于有水或无水的河道上,到了夜里,一旦桥灯亮起,它就变幻成一条璀璨的水晶,于夜幕下绽放点点华光。

    三十三孔桥

    三十三孔桥和哈鸠大桥有三个相同点:一,都建造于扎因德鲁河上;二,均建造于萨法维王朝时期;三,当地人的休闲场所。桥分上下两层,由三十三个半圆形桥洞构成。

    ◎最漂亮的古桥

    上天似乎特别钟爱伊斯法罕,在干燥缺水的伊朗高原上,特意于它身边安排了一条黛青色的山脉。年年冰消雪融时,山下自然汇流成一条长约360千米的扎因达鲁德河。河水自东向西穿城而过,滋润着万亩良田,也哺育着伊斯法罕的代代居民。

    风情万种的伊斯法罕就这样多了一条风情万种的母亲河。16世纪~18世纪,当伊斯法罕成为萨法维王朝的都城,河上相继建起了三座美丽的伊斯兰风情古桥,其中一座就是名闻遐迩的三十三孔桥。

    顾名思义,三十三孔桥有三十三个孔。

    它是一座双层结构的砖石古桥,长约298米,宽约13米,分为上下两层。下层有三十三个桥拱,当桃形的桥拱倒映水面,水面与桥拱本身形成三十三个浑然闭合的圆孔。上层的构造更有讲究:中间的桥面被侧面两排三米高的墙面所夹裹,墙面上每隔两三米就有一扇弧形门,外侧还有约一米的空间供行人走动,桥的两侧各有一条这样的走廊,双向贯通直达两岸。

    在修建之初,这座古桥堪称一座多功能的河道建筑,同时兼具桥梁与大坝的作用。遇上旱季,下游河道渐渐干涸,古桥会在此处拦截河水,如果整条河床都很少能见到河水,它便会显得形单影只。等到雨季来临,河水充沛,古桥如被灌入了灵气,在水面铺下层层倒影,整座桥体都变得丰润灵动起来。尤其是一到夜晚,桥灯亮起,灯光映射入水,水面绽放出华光异彩,极像一条璀璨的水晶——因为这道美丽的夜景,有人把三十三孔桥称作是伊斯法罕最漂亮的古桥。

    作为伊斯法罕的著名景观,三十三孔桥不光是每个外地游客的必游之地,同时也是本地市民非常喜爱的一处休憩娱乐场所。夏天的夜晚,许多市民会到桥上散步,有亲密的情侣,有悠闲的老人,也有嬉闹的孩子。在人们眼里,这座美丽的古桥不仅仅是一座建筑,亦是历史的见证者与怀旧者。四百多年以来,它与伊斯法罕同步发展,将一段厚重的历史慢慢浓缩在自己的身影里。

    ◎兴建者阿拉威尔迪·汗

    大凡城市古建总与某位历史名人有关,三十三孔桥也不例外,与它休戚相关的那位名人是萨法维王朝时期的阿拉威尔迪·汗。

    阿拉威尔迪·汗原本是格鲁吉亚的基督徒,在某次高加索战斗中被阿巴斯一世的军队俘获,沦为波斯宫廷奴隶。后来他改信伊斯兰教,进入波斯一个古拉姆军事机构里服役。

    1589年,阿巴斯一世计划秘密除掉执掌重权的大臣奥斯塔古,阿拉威尔迪·汗参与了此次暗杀行动,获得阿巴斯一世的信任。从此,军中仕途在他面前顺利展开。到了1595年~1596年,这位曾经的战争俘虏已跃升为萨菲王廷里最重要的五名大臣之一。过后不久,阿巴斯一世又委任他为法尔斯总督、科吉卢耶总督。接下来的几年里,阿拉威尔迪·汗带领波斯军队东征西讨,屡
第(5/14)节
推荐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