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三章 古韵风情

第(10/14)节
难所和祭火坛。萨珊王朝灭亡以后,波斯进入伊斯兰化和蒙古化期间,有些拜火教教徒谎称此处是“所罗门的宝座”,方才使其侥幸留下了一片残垣。

    ◎宗教性建筑

    20世纪50年代末期,塔赫特苏莱曼遗址开始进行考古挖掘。这片遗址地处伊朗西北部火山区的一片山谷之中,北部被里海包围,东边是查勒斯河,南面是阿拉姆特和特格汗姆山谷,西面是一片叫作西菏泽的原始大森林。遗址包括拜火教避难所的主要部分、部分重建于蒙古可汗尼德时期的拜火教主圣堂,以及萨珊王朝时奉献给安哈希塔的神殿。它是迄今为止已经出土且规模最大的萨珊王朝时期建筑,也是萨珊王朝末期最伟大的集合了宗教、政治、文化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塔赫特苏莱曼遗址位于高出周围地面约20米的高地上,四周曾被宽5米、高14米、全长1200米的椭圆形城墙围绕。该遗址的整体布局汇聚了拜火教教义里的水、火、土、风四大元素,尤其凸显出对火和水的崇拜,比如城墙里有两个不同轴心的广场形区域:南广场中心是一面深达60多米的湖泊,湖水由山谷中一处泉眼的水积聚而成;北广场中心是一座古老的火庙,另外还有38座圆锥形的瞭望塔。

    最令人惊叹的还是建筑内部有一些用泥土制成的管道,管道完美利用了神殿所处的火山地貌,当大量可燃性气体被导入后再引燃,便会在火庙里形成经年不灭的圣火——似乎塔赫特苏莱曼遗址的每一片废墟,都在努力证明着这里曾是一处较具规模的宗教性建筑。

    残破的拱门

    斯教

    琐罗亚斯德教是流行于古代波斯及中亚等地的宗教,中国史称祆教、火祆教、拜火教,也是基督教诞生之前西亚最有影响的宗教,古代波斯帝国的国教。琐罗亚斯德教对后来的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有着深远的影响,佛祖释迦牟尼悟道后招收的第一批弟子就有琐罗亚斯德教徒。史学家因其在历史文化上的突出贡献而称其为“世界第五大宗教”。伊朗境内至今保留有五座琐罗亚斯德教寺院,但规模都不大,里面有长年不灭之圣火。

    巴姆古城堡

    古丝路上的“沙漠之玉”

    从方位来看,这里曾是“丝绸之路”和“香料之路”的必经之地;从环境来看,这里居于荒凉之中,地下水资源却极为丰富,绿树成荫、花果飘香,素有“沙漠之玉”的美称。在伊朗境内,能够同时享有这两项殊荣的唯有巴姆古城堡。

    巴姆古城堡

    它是当之无愧的世界最大风干土坯建筑,所有建筑完全由未经烧制的泥砖、黏土、稻草以及棕榈树干搭建而成。

    ◎模糊的历史

    巴姆古城堡位于克尔曼市东南195千米处,处在卢特沙漠的边缘,巴雷兹山脉和卡布迪山脉之间的平原上。从此向东350千米便可到达阿富汗,向南450千米可到达波斯湾,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它是伊朗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大约早在6000年以前就有人类居住,当“丝绸之路”和“香料之路”盛起,巴姆联通了印度半岛、印度洋地区、波斯湾和阿拉伯海地区,成为该地区闻名的交通中心和商业中心。

    由于史料匮乏,巴姆古城堡的历史轮廓比较模糊。人们推测,它的创建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50年~公元224年之间。关于创建者也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一说是当时伊斯法罕地区老国王老斯法迪尔的儿子巴曼,另一说是传奇人物哈副塔文德。当年,哈副塔文德起兵反抗杀死王子,并筑起这座军事要塞巴姆城堡,不料他后来被国王阿答西尔打败,遂摧毁了一部分城堡改成拜火寺,很多人都相信拜火寺其实就是城堡里的瞭望塔。

    公元7世纪~13世纪,阿拉伯人、塞尔柱人与蒙古人相继来袭,巴姆在几度沉浮中缓慢崛起。到了16~18世纪,巴姆一度达至全盛时期,堡内居民约有13万人。1722年以后,阿富汗人入侵巴姆一带,古城堡就此衰落下去。等到阿富汗人退去,原居民也没有返回,而是在城南5千
第(10/14)节
推荐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