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三章 最美风情

第(7/8)节
恐龙蛋化石,接着,他的团队又在蒙古国境内相继出土了100多具恐龙化石,如安氏原角龙、迅猛龙、鹦鹉嘴窃蛋龙、疾走龙等。2013年,乌兰巴托建成并开放了国内首座恐龙中央博物馆。

    历史古迹博格达汗宫博物馆

    博格达汗宫博物馆位于乌兰巴托南郊,始建于1893年,1924年被改建为博物馆。这座结合了汉蒙藏文化风格的建筑,曾是蒙古喇嘛教第八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活佛(即博格达汗)居住和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它见证了中国晚清到民国及蒙古独立三个不同的政治变革过程,是蒙古最重要的历史古迹之一。

    ◎中蒙友谊的见证

    博格达汗宫建于博格达山麓、图拉河之畔,地处一片临山近水、地势平坦的风水宝地之上。由于环境优美,再加上兴建之初附近没有其他建筑,遂被人们公认为是一处绝佳的避暑场所,因此又赋以“夏宫”之称。

    博格达山是一个自然保护区,也是蒙古的国家公园。它与母体天山一样,先于3亿年前的造山运动中初露头角,等到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时方才脱颖而出,现已被列为世界上最年轻的山脉之一。博格达山的主峰在天池南侧,三峰并立成“山”字形,远远望去就像屹立在茫茫雪海中三个擎天捧日的巨人。行至半山处便可鸟瞰乌兰巴托市全貌及蜿蜒的图拉河,当然,最先映入眼帘的还是那座气派非凡的博格达汗宫。

    在天池南侧的博格达山主峰

    在初期兴建的时候,博格达汗宫并没有按照图纸施工建设,而是采用了汉式与蒙藏建筑相结合的建造风格,呈现出中国清朝晚期一种新的建筑设计理念,成为蒙古近代建筑史上很有特色的一组宫殿式建筑群。

    经过岁月与战火的洗礼,博格达汗宫的恢宏面貌屡次受损。2006~2007年,中国政府无偿援助600万经费,专门用来维修博格达汗宫。中国国家文物局、陕西省文物局和专家组多次到施工现场指导,提供了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这是中蒙两国在文化遗产保护修复领域的首次合作,也是博格达汗宫博物馆四十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维修工程。

    ◎经典的宫殿式建筑群

    博格达汗宫的平面布局深受中国古建筑传统中轴对称式的影响,中路位于中轴线,主建筑分布在中路上,左右两路为辅院,两侧建筑严格对称,总体形成“回”字形平面。宫殿中全是木质庙宇结构,包括照壁、牌楼、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等三重院落,其中最能体现汉式建筑风格的就是前庭广场。

    位于前庭广场南端的是一座青砖砌就的大照壁,两侧壁墙与主壁呈“八”字内收状布列,壁座为须弥座式,壁身各由两端的壁垛和池心组成,两侧池心无花纹,主壁池心刻有海水雕岩和二龙戏珠的浮雕。照壁顶盖为殿式筒板瓦屋面,顶脊雕刻花纹。这些砖雕艺术性较强,是同类照壁中的典范。

    大照壁与头道宫门之间有一座木制汉式牌楼,上有蓝底金字的匾额,金字是用蒙、汉、满、藏四种文字书写的“乐善好施”。木牌楼东西两侧,各有一座二柱单间木牌坊,呈对称状分布。头道宫门为歇山牌楼式宫门,面阔三间,明间中门大于两次间僻门。二道宫门为斗拱歇山式,平面呈“凸”字形,重重叠叠的檐顶犹如空中楼阁临空降地一般,显得雄奇繁复又古韵悠然。

    这座宫殿曾是第八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活佛的豪华住宅,现在尽量保持着当年的大致模样。宫中陈列着蒙古王公贵族华丽的服饰及生活用品,还有各国国王贵族送给活佛的一批珍贵礼品,包括用金丝制成的衣服与鞋子,用红色小珊瑚编织的精美物件,用金银制成的各种佛像和法器,用藏文、旧蒙文、满文和汉文书写的横匾,以及一批绚丽的唐卡等。此外,最惹眼的宝物当属那些极其罕见的兽皮艺术品,比如用80只狐狸皮制成的绳子、用150张美洲豹皮制成的蒙古包,以及珍贵的大象标本等。

    博格达汗宫的历史并不算长,从昔日的活佛宫殿到今日的博物馆,仅仅度过了一百多年。在一百多年里,它
第(7/8)节
推荐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