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三章 最美风情

第(2/8)节

    额尔德尼昭寺又名光显寺,是蒙古国第一座藏传佛教僧院,位于乌兰巴托的西部,距离市区大约400千米。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6世纪,那时候,蒙古高原上活跃着一支部族——土谢图汗部,该部族的首领阿巴岱汗在1586年筹建了这座巍峨的寺庙。

    ◎荣耀与伤痛的见证者

    蒙古帝国崩溃以后,旧日都城哈拉和林遭到了遗弃。14世纪后期,这里又被一心复仇的明朝士兵尽数破坏,哈拉和林彻底沦为一片废墟。到了16世纪,阿巴岱汗皈依藏传佛教,决定兴建一座寺庙。在他的积极筹办下,工匠们从哈勒哈林遗址运回一批旧石料,于附近建起了额尔德尼昭寺。

    在其后的发展中,额尔德尼昭寺的规模一直在不断扩大,渐渐发展成一组庞大的建筑群落。到了鼎盛时期,这组建筑群落坐拥62座寺庙和300顶蒙古包,有1000多名僧侣在此长驻。

    清朝中期,康熙、雍正与乾隆三代帝王与准噶尔部族进行过多次交战,其中一次发生在1732年。当时,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策零率领三万大军进攻,清军将领率领两万人迎战。8月,双方交战数日后,准噶尔军败逃,清军一路追至杭爱山南麓,眼见额尔德尼昭寺横亘狭路之中,遂在此设下伏兵,击杀对方万余人。经此一战,准噶尔部元气大伤,不得不派出使臣与清议和。

    作为见证者,额尔德尼昭寺亲历了一场荣耀之战。然而,也许是因为延续了哈拉和林的悲痛,它在二百多年以后未能逃过另一场浩劫。1937年,该寺在苏俄发起的清洗运动中遭到严重损毁,仅仅保留下三间寺院,无数僧侣要么被杀,要么被送往西伯利亚的古拉格劳改营。这座辉煌的寺院从此一蹶不振,长时期处于封闭状态,直至1965年方才作为博物馆重新开放。

    ◎幸运的遗存

    额尔德尼昭寺是一座坐西朝东的正方形建筑,现存面积约为016平方千米。它的四周筑有高大的围墙,每面墙上建有25个城垛,每个城垛上建有一座小白塔,围墙四角的地面上分别建有一大一小两座白塔,再加上其他白塔,整座寺院里共有大小108座白色佛塔。

    寺院里留存着那3座逃过浩劫的寺庙,即西寺、释迦牟尼寺和东寺,分别供奉着童年、青少年和成年时期的佛祖。在僧院内外一些不起眼的角落里还保存着四座石龟,蒙古人认为石龟既是长寿的象征,也是一方土地的守护神。

    不知为什么,在那场浩劫中,一批数量惊人的雕像、查玛面具和唐卡却侥幸保存下来,也许是得益于少数富有同情心的苏俄军官吧?这些物品一部分被埋藏在附近的群山里,另一部分则被当地人冒着极大风险偷偷藏进家里。由于保护得当,它们并没有受到多大损坏,现就陈列在已被辟为博物馆的额尔德尼昭寺里,主要是15~17世纪的一批绘画、装饰品、刺绣品以及大量的珍贵手稿、木版书籍、碑刻等文物。如果游客们有机会参观额尔德尼昭寺,最好多多留意一下那些陈列的古物。毕竟,与不幸的额尔德尼昭寺相比,它们已经足够幸运了。

    额尔德尼昭寺是蒙古最古老的现存佛教建筑结构之一。

    额尔德尼昭寺全景

    神圣的成吉思汗广场

    人们对于先辈的景仰之情历来有很多种表达方式,设立纪念性的建筑物应该是最常见的形式之一。迄今为止,已有不少国家建起很多著名的建筑物,专门用以纪念那些为本国做出过巨大贡献的英雄人物,比如法国的凯旋门、美国的林肯纪念堂、英国的纳尔逊纪念碑等。蒙古国也有一座神圣的建筑物,它就是宽阔宏伟的成吉思汗广场。

    ◎国家的象征

    作为蒙古国的首都,乌兰巴托是这个草原国家的中心,而成吉思汗广场是这座首都的中心。它现在被视为乌兰巴托的地标性建筑物,同时也是整个国家的象征。广场上矗立着庄严巍峨的国家宫,国家宫即国会大厦,全用黄白色的花岗岩建成,当地人又称作“灰宫”。这座宫殿是国家大呼拉尔、总统和总理的办公地,宫殿内
第(2/8)节
推荐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