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历史尘烟
第(4/6)节
窝阔台的封地,包括额尔齐斯河上游和巴尔喀什湖以东地区。
在察合台去世以后,察合台汗国一度成为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争夺汗位的焦点,后来又与窝阔台汗国联合起来共同对抗元帝国和伊利汗国。14世纪初期,由于元朝的军事力量不断加强,两大汗国一度归附。但在短暂的和平时期之后这两个汗国又起争端,窝阔台汗国的大部分土地被察合台汗国兼并。到了1308年,在元帝国与察合台汗国的双重打击下,窝阔台汗国终告灭亡,大部分人马返回了岭北行省。
此后,元帝国与察合台汗国之间既有正常交往又有矛盾对抗,频频展开拉锯战。1346~1348年间,察合台汗国分裂成东西两部分。到了1370年,日渐兴起的帖木儿帝国攻灭了西察合台汗国,东察合台汗国勉强维持到了16世纪。
四大汗国的分裂让元帝国的辽阔疆土不复存在,另外由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加剧,导致了元末农民起义频频爆发。1368年,朱元璋攻克大都,建立了明朝,曾经辉煌无比的元帝国至此灭亡。
分裂时期
明军占领了大都后,蒙古皇室拒绝投降,元顺帝带着护卫和玉玺一路北逃。刚刚成为明朝开国皇帝的朱元璋很快生出了一种挫败感,因为败逃的蒙古人依然自号“大元”,并且宣称自己才是中国的合法统治者,历史上把他们在蒙古草原形成的政权称作“北元”。
◎从打击到平衡
为了彻底消灭北元政权,明朝多次出兵北伐,与北元军队进行激烈战斗。1370年,元顺帝亡故,其子爱猷识理达腊(即元昭宗)继承汗位,率部回到了哈拉和林,北元的统治中心重返“根本之地”。爱猷识理达腊去世后,其子脱古思帖木儿继承汗位,但他在登位十年之后便被袭杀。北元的皇位传袭自此而断。1402年,鬼力赤篡夺政权建立了鞑靼,终结了北元。
在元帝国灭亡之后,昔日的辽阔疆土按照所居地域逐渐分为三大部分,分布在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和东北三省的蒙古称作漠南蒙古,即科尔沁部;分布在今蒙古国境内的蒙古称为漠北蒙古,即喀尔喀部;分布在中国新疆、青海和甘肃一带的蒙古称作漠西蒙古,即卫拉特部,又称瓦剌。
明朝的朱元璋和朱棣虽然经过多年征战,把蒙古势力赶到了大漠边上,却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蒙古对北方边境的威胁。当鞑靼和瓦剌渐成气候,又形成了威胁中原地区的两大主力。15世纪中叶,瓦剌部落大举进犯,俘虏明英宗,造成了“土木之变”。鞑靼人很快又举兵来袭兵临北京,造成了“庚戌之变”。接下来的一段时间,连遭重创的明朝和蒙古各部落时战时和,进入了胶着期。
1571年以后,两方关系变得非常微妙。明朝一方面通过分封“顺义王”来拉拢漠南的部分势力,另一方面又通过互市贸易来抵御漠南的另一部分势力。在较长一段时期里,西北边境出现了难得的安宁。
◎从统一到分割
明朝后期,中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形成一股新的力量——后金。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开始起兵反明,漠南一带归附了后金。1636年,他的儿子皇太极登基后,将国号改为“清”。1644年,清军入关,明朝灭亡。
在清军入关前后,塞外的蒙古诸部有的与清朝联盟或联姻,如科尔沁部;有的则被清朝征服,如喀尔喀部、和硕特部、卫拉特部、察哈尔部、准噶尔部。最终,除了布里亚特、土尔扈特等由俄罗斯统治外,当时东亚地区绝大部分区域的蒙古各部均隶属于清朝的统治之下。
在清朝统治期间,官方文书中还首次出现了内扎萨克蒙古和外扎萨克蒙古的概念,也就是内蒙古和外蒙古,前者指大漠以南,后者指大漠以北。那时候,外蒙古即喀尔喀蒙古,又称漠北蒙古(今蒙古国),是清朝辖下的一个省级行政区。
20世纪初谢缵泰描绘的时局图,反映了当时列强对于中国清朝版图的觊觎之心。
但在外蒙古的北方,沙俄一直虎视眈眈。从16
第(4/6)节
推荐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