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四章 历久弥新的文化

第(4/14)节
圣像画艺术

    17世纪以前,俄罗斯绘画以传统的圣像画为主,主要描画上帝、圣母、圣人头像及《圣经》中的情节,被称为“通往天国的窗户”。

    圣像画在10世纪末随着古罗斯基辅公国皈依基督教而传入俄罗斯后,经过了几个世纪,到14~15世纪才进入全盛时期。它与俄罗斯民间艺术相融合,形成显著的民族特征,并从教堂和修道院走进了千家万户。与此同时,一些善于钻研、思想进步的圣像画家出现了。

    修道士安德烈·卢布廖夫便是一位画圣像的佼佼者,他被誉为中世纪俄罗斯最杰出的圣像画家之一,同时又是俄罗斯历史上第一位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家。1423年,卢布廖夫为谢尔盖圣三一教堂绘制的木板圣像画《三圣像》,被尊为世界艺术的瑰宝——三位身材修长、温柔娴静的天使围坐一起陷入沉思。金黄的翅膀,柔软轻盈的衣衫,灵动的线条,仁爱和平的气息……整幅画作弥漫着一种古铜镜般的恬静,令人感觉到一种圣洁之光。

    从17世纪开始,在俄罗斯工作的外国美术家引入西欧绘画艺术,肖像画渐渐盛行起来。以西蒙·乌沙科夫为代表的新圣像画流派,赋予了圣像画“活人的神气”,开创了现实主义绘画的先河。他擅长将色彩运用得恰到好处,以强弱对比形成鲜明的视觉反差。这位艺术家一生创作了很多艺术作品,比如《莫斯科大公国之树》《慈悲圣母像》等,大多收藏在世界各大博物馆。

    修道士安德烈·卢布廖夫著名的《三圣像》

    ◎两次美术运动

    18世纪中期,“俄罗斯皇家美术学院”于涅瓦河河畔落成。学院聘请法国、意大利有名的绘画师前来授业,在完成8年学业后,毕业成绩优秀的学生可免费前往法国或意大利进修。

    伊利亚·列宾的名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1863年,以伊万·克拉姆斯柯依为首的14名学院毕业生,因不满学院规定的竞赛统一题目“死神聚宴”,成立了“彼得堡自由美术家协会”,开始探索如何用美术反映真实的社会生活,这一运动使现实主义画作渐渐进入繁盛时期。

    1870年11月,全俄国艺术家联合组织“巡回艺术展览协会”宣布成立。协会以“美就是生活”为创作原则,每年举行定期画展,在各大城市巡回展出,使更多的人了解绘画及雕刻艺术。许多饱含热情的画家纷纷加入协会,形成19世纪的主流“巡回展览画派”,为艺术普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作为“巡回展览画派”的组织者和领袖人物,克拉姆斯柯依并未因工作繁忙而荒于创作。在第一次巡回画派的展览上,他的《五月之夜》把因农奴制度饱受摧残的乌克兰姑娘的哀伤之情描绘得淋漓尽致,令人观之心戚。1883年,他在《无名女郎》中塑造了一位气宇轩昂、穿戴时髦的青年知识女性形象,那种冷眼审视、不屑一顾的神情,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堪称世界美术史上的肖像画杰作。

    伊利亚·列宾是“巡回展览画派”中成就最高的画家之一,善于创作历史画和肖像画。他的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宣传者被捕》《意外归来》《查波罗什人复信土耳其苏丹》《托尔斯泰》《索菲亚公主》《伊凡雷帝杀子》等,现已被视为不朽的艺术珍品。据说,在创作《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时候,为了真实描绘沙皇统治下人民的痛苦生活,列宾曾两次到伏尔加河深入观察纤夫的生活。

    此外,该时期还有擅画《圣经》和历史故事的尼古拉斯·罗列赫,擅画风景的伊凡·希施金,擅画海景的艾瓦佐夫斯基,以及创作过不少写实绘画的康斯坦丁·马科夫斯基和弗拉基米尔·马科夫斯基兄弟,等等。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画家亚历山大·班诺瓦和谢尔盖·狄亚基列夫在圣彼得堡领导了“艺术世界”运动,主张俄罗斯的艺术家们应该打开大门,迎接西方的印象主义、新艺术主义、象征主义等创新的艺术流派。于是,约从1905年起,俄罗斯的绘画成为各种流派、风格及“主义”的大杂烩。
第(4/14)节
推荐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