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节
第(4/5)节
而来的烈风灌了他满嘴,梁澄忍不住咳了一声,顿时牵动肺部的伤口,他忍住眼中的涩意,继续道:“他们一家未免太后灭口,一直以来东躲西藏,最后还是难逃一死,喜平无法,于是混入宫中,如果我能早点知道就好了……”
一念默然,看来是安喜平找上孟留君,一道谋划在佛诞法会上一报灭族之仇。他见梁澄眼角微微发红,心中不免抑郁,他的师弟,这辈子怕是忘不了安喜平,即便他深知梁澄对安喜平并无别的心思,不过是单纯的主仆之情,他还是觉得难以释怀。
像是为了不叫梁澄再想着安喜平,一念道:“一旦二皇子和六皇子宫变,李度秋便以勤王之名,控制宫中,到时其余皇子年幼,你原先又是太子,为了大齐社稷这才出家,我让朝中的暗棋接触原先跟随你的人,到时群臣拥护,由你继承大统,便可名正言顺。”
最后这些二人之前早已商议过,梁澄想到孟留君,皱眉道:“这些你有跟孟留君说过吗?”
“自然没有,”一念微哂:“他一直以为我想坐那把椅子。”
梁澄顿时放下心来,以孟留君对他的所作所为,他不信对方敢让他登上皇位,除非他不要命了,不过,梁澄的确不打算放过孟留君,想到这,他不禁双眼一暗。
第74章宫中巨变
明元二十五年四月,仁寿皇太后赵氏崩,停嫁娶,缀声乐,服缟素,四海同哀。
所谓一场春雨一场暖,连着七日淫雨霏霏,四处皆被迷蒙的水汽笼罩着,难得今日放晴,雨停露晞,和风渐暖,被雨水打得零落满地的红红紫紫,披上一轮初夏的新绿,气象一派大好,春衫也换了更为轻薄的料子。
只是这样的好时光,却是无人欣赏了,京中上下,几无一人出京采风。
太后被刺,又传出这样一首暗讽赵太后私通外人的打油诗,着实有辱皇家体面,甚至动摇了明元帝的威信,虽然京中最近四处戒严,禁止民间议论皇家,但是时隔二十余载,有关明元帝血统的流言再次甚嚣尘上。
梁澄一身素服,走在长长的宫道上,黑漆漆的夜幕中,只有太监手中的一盏素色纱灯。
太后崩后早已一月有余,明元帝为表孝心,下旨停灵七七四十九日,梁澄既是国师,又为长孙,便一直留在宫中守灵。
那日梁澄将安喜平埋了后随一念回京,一身狼狈,脸上甚至还沾着血迹,也不收拾,便入宫面圣,向明元帝禀告始末之后,由于失血过多,不等明元帝细问,便晕了过去。
明元帝疑心甚重,并未全然相信,不过在太医检查过后,明元帝便打消了疑虑,盖因梁澄体内残余的迷毒,虽然不会致命,但却是虎狼之药,损了根基,虽然平日里没什么大碍,手脚却是没甚力道。
换句话说,国师很可能成了废人。
孟留君既然打算将梁澄囚禁起来变成禁脔,自然要拔了他的爪牙,而安喜平喂他的药丸,虽是解毒圣品,到底不是专克此毒的解药,加之中毒时间又久,梁澄本身由于之前的寒毒,根子还未恢复,气血两亏,太医这才有此一言。
梁澄知道后,只是呆楞了片刻,便如往常一般,一脸平静清宁,似乎并未将此事放在心里。
之后明元帝命人将奉国殿的感承宫清扫出来,以供国师常住,还特地安排了一众太监宫女,好来伺候梁澄的起居,更不提亲自从身边拨过去的侍卫。
而这奉国殿供奉着竖三世佛,禅室三间,是皇家平日里礼佛的去处,每逢高僧大德入宫为帝讲经,便会入住此处,感承殿作为奉国宫内的副殿,是除了供奉佛祖的主殿外最是显宏辉耀的一处,由此可见,尽管对梁澄无甚舔犊之情,明元帝的脸面功夫做得实在叫人无可指摘,若非早就看透明元帝的本心,梁澄只怕还会像上一世那般,为这微不足道的施恩,奉上所有的孺慕敬仰。
不过现在的梁澄却很清醒,明元帝往他身边安排可不单单是为了服侍他,更是为了监视,这样的情况下,梁澄想要知道宫外的局势只能通过九皇子,梁济几乎天天往
第(4/5)节
推荐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