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二节 症状成因之—退行满足(1)

第(2/4)节
拦,但不能阻止天空下雨。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顺其自然。”

    但是,患者也未必想要从根本上消除人的不良情绪,他只是想克制这种怪异思维而已。这并没有错。

    普通人对于一件不适的事,比如严重感冒,他会想到要去治疗。但并未想过要阻止人根本不生病。

    患者也是如此,他只是想克制那种怪异思维,未必想消除所有不良情绪。

    不去阻挡流水,水不会顺着人想过河的意志而消失;不用伞遮拦,雨也不会因人的意愿而停止。

    心理生病,顺其自然的理论,只是让他明白不能阻止所有不良情绪的产生(事实上患者未必这样想过);但没有给出合理抵制不良情绪的方法。

    单纯依靠转移注意力的行动,会让人感觉力不从心;因为任何行动都需要动机。

    人本来想要过河,因为不去克服流水,转移去做别的事;自然失去了本能的动力,做起来也力不从心。

    而要克服,就必须要进一步分析出病因和动机。

    回到上面那个例子。如果要他顺着这种大不敬的思维下去,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一定需要强大的动机。

    因为即使是普通人,在骂完人之后,也可能会有内疚的情绪,思索到底是谁的错。

    何况这种无缘无故辱人的强迫思维?

    强迫症的发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在强迫性人格的基础上,遇到外界诱因而产生。

    比如上例中的强迫,诱因就是外公的过世。

    与其把对外公不敬的想法,归于人的心理中正常的丑恶,强迫去接受,还不如把它当成一种逻辑。

    分析其背后的原因与动力。

    找到动力,才能引导这种力。

    但是,人们对心理疾病的复杂性存在着固有的趁易避难。

    不仅普通人对心理症患者的症状不知所云;就是连大多数心理医生都感觉束手无策。

    所以,人们经常所熟知的心理学,往往是“顺其自然、转移注意、加强锻炼……”

    又或者是积极的行动、鼓励之类的……

    鲜有单就症状而来研究的。

    精神分析就是众多心理学中,少数选择就症状进行深层分析的心理学。

    看似杂乱无章的症状,却存在着严密的逻辑关系。

    这并非标新立异,牵强附会。

    但是在很多人看来,精神分析都是在标榜科学。

    只是因为精神分析所坚持的逻辑分析,并不能被科学证实。

    所以,宁愿相信症状是无法分析的,本来就是杂乱的,只能无条件接受。

    或者,要等待更先进的科学产生,才能解决这个难题。

    这样固然很严谨,但是太过死板。

    因为心理的好坏,只能由患者本身定义,而非科学。

    就像一个人快不快乐,只有自己知道,而不是外人。

    症状分析是否符合患者的内心,也只能由患者本人的记忆去评判。

    所以,姑且把晦涩的症状当成逻辑来分析吧。

    是牵强,还是真实,就由患者本人来判断。

    回到上例:

    根据第一章节的推理——心理疾病最表面、直接的诱因是因为“暗示”。所以,当h产生这种强迫思维时,一定是现实环境对他的隐性暗示——这种环境极像他最初产生强迫时的环境。

    至于是什么环境,因人因症状而异。在没有深入分析之前,这种表面的隐性暗示反而不那么表面,不容易察觉。也就是根本不清楚到底是什么环境暗示他。

    但是,患者一般都记得最初产生强迫时的环境。

    更贴切地说:他根本没有把当前的环境和最初产生强迫时的环境联系起来。

    他能清楚地记得,外公过世后,母亲很伤心;他最怕见到母亲的眼泪,于是刻意选择逃避丧礼过程中最悲痛的一幕。

    但他能
第(2/4)节
推荐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