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前任上恋爱综艺后我红了 第106节
第(3/3)节
算每天只审三个项目对他来说也有点够呛:“最近有很多人找过来想找我写剧本,就得看很多项目。”
梁羿意外:“我以为到你这个程度,以后只管写自己想写的故事,等着别人抢着来买就行了。”
“理论上是这样。”
阮颂顿了一下,最终还是决定暂时模糊掉工作室的部分,只是简单说:“有些项目也挺有意思的,就先看看,接不接再说。”
但其实他们现在关于这些项目的计划,只是说起来容易。
想要真正把它们从阮颂这推出去,分到工作室其他编剧手里,绝不是个轻松活计。
首先他们需要针对外面投来的项目,进行第一轮打分海选筛选,确定下来哪些是优质项目,或者他们感兴趣、有思路做好的。
再然后才是他们目前阶段的重中之重——洽谈说服对方,让他们接受最后真正写剧本的其实不是阮颂,而是其他人。
关于这个问题,徐兰给出了两种方案。
一,直接开诚布公,上来便言明剧本主笔是工作室里其他编剧,并且用“阮颂”的名字为剧本质量做担保,一切文本内容由阮颂审核通过才能发送给制片方,以取得对方信任。
只是这种方案在目前阶段显然成功率极低。
因为没有成功案例可供参考,大家现在对阮颂蜂拥而上,也是因为阮颂从袁印海事件拿回自己的署名权,证明了有哪些作品出自他手,水平摆在明面上。
谁也不敢凭一句画饼的空话,就贸然让一个没听过姓名的人代替。
于是这就不得不有了第二种方案,实际操作不变,只调整说辞。
明确剧本的主导人还是阮颂,但阮颂因为公务缠身,还有很多其他的事情等着处理,剧本的完成需要工作室里其他编剧作为助理从旁辅助,到时候可能也需要署名权。
这样一来制片方心理上容易接受了很多。
区区一个署名权而已,就算没有助理,署名权也是阮颂一个人的,这多一个名字,无非就是把阮颂的份额分给别人一点。
阮颂本人都没意见,他们能有什么意见。
这样无形中便让制片方脑子里把关于“阮颂”的概念,转变成了“阮颂工作室”这个概念,潜移默化把他们看作一个整体,将“阮颂的水平”和“工作室水平”划上等号。
然后等到最终署名的时候,再让制片方多划出一个分类,阮颂的名字挂在“总编剧”下,真正动笔写的人则挂在“编剧”下,尤其注明阮颂工作室。
这样也许一开始工作室的大家还需要屈居在阮颂的阴影下,但一旦剧作的质量过硬,观众必然会对幕后的创作者产生好奇。
只要口碑累积起来,时间久了,所谓的“署名权”自然而然会回到相应的人手里。
第(3/3)节
推荐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