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穿成农家老太后 第87节

第(3/4)节
不解。

    “爹,你还没说,那镇上倒底有啥好事呢?”

    黄老汉边急匆匆的带着人往外走,边低声回道。

    “老二今天去镇上换盐,正好遇上当官的来镇上征工,不是征劳役,是征工,知道吗?三餐管饱不说,每天还给十文钱,我本来还当他是在说什么梦话。”

    “既然你们遇上老洪家的人了,就说明这事肯定不是假的,对了,你们先走快点,我去通知你叔他们。”

    黄三柱下意识想要劝阻。

    “爹,这给钱的好事,肯定连镇上的人都要抢着去,要是知道的人多了,俺们选不上咋办?”

    “俺们可不能像老洪家,总做些昧着良心吃独食的事,你们先去就行了,这要是事后让人知道俺们赶上趟了,没通知其他人,将来不得被人戳脊梁骨啊。”

    听到这话,黄三柱才无奈的松手,对他的两个兄长说道。

    “看来俺们可得跑快点,被俺爹这么一通知,村里人肯定都得去,既然朝廷给这么好的待遇,要的人肯定不多。”

    他们河口村是这次大堤溃口被淹的村子之一,好田好地里的庄稼都被淹了,只剩下一些山坡上的劣地没受损,要不是祖祖辈辈都被淹出经验了,尽量将房子往坡上建,说不得现在连家都被淹了。

    没了好田好地里种的庄稼,他们家家户户的生计都有些艰难,靠着朝廷前两年推广种植的高产红薯,倒是饿不死人,可是红薯那东西吃多了烧心,总吃也不是个办法。

    现在有了这只要出力干活,就能管饱,还给工钱的活,只要不是那种懒汉,肯定是家家男丁都要去应征。

    黄老大边加快脚步,边小声问道。

    “老二,你说这朝廷这趟征劳力干活,怎么跟以往不同了呢?”

    他们前几年被征役,官家不给钱不说,给他们吃得也差得很,要不是他们家有四个劳力可换工,就算没像有的人直接被累死在大堤上,身体也能被累垮大半。

    黄二柱低声回道。

    “我听到几个据说是从京里来的兵老爷说,去年新继位的皇帝,还有先帝的干娘,当监国太尊的那位,都是大好人,听说俺们这里的大堤溃口了,特意派京里的大官来主持修堤,才会跟以往不同。”

    “看来还是京里的大官好啊,能有个好皇帝,真是俺们这些小百姓的福气!”

    听到黄大柱的感慨,老二和老三也纷纷附和,对他们而言,愿意给他们这么好待遇的人,就是这天底下最好的人。

    这些虽然难免有些小心思,总体上却都很朴实的老百姓不会想到,让他们村子遭遇这场水淹之灾的罪魁祸首,其实也是京中的大官。

    毕竟这世上的人与人不同,官与官更加不同。

    朝廷破例以给工钱的方式,在原州大量征工的消息传出后,顿时引起无数人的议论,有人甚至在朝堂上直接提出质疑。

    “启禀陛下,原州前途尚且不明,极有可能会减少国库收入,还需朝廷赈济,不管是修大堤,还是挖渠道,按便让当地官府征役即可,这般给工钱征工的方式,不仅没有前例,还会给国库增加负担,实非良策。”

    听到这话,安常煦神色平静,语气淡然的回道。

    “葛爱卿乃是户部尚书,你来告诉他们,这次在原州征工的钱,可曾让国库出过哪怕一文。”

    听说付钱征工一事后,葛尚书才明白皇上借那么多钱的主要用意,虽然心情有些复杂,但他此刻被点名后,还是义正严辞的回道。

    “陛下这次派人前往原州,一应花费,全由陛下亲自承担,不曾从户部支取半文。”

    此话一出,顿让那些想对这一决策指手划脚的人感到语塞,但还是有人硬着头皮强辩道。

    “陛下这般冒然更改旧例,开此先例,恐怕会让百姓认为,为朝廷出力,都需工钱,为以后的征役工作留下隐患。”

    安常煦不以为然的回道。

    “这事简单,以后彻底改了这些
第(3/4)节
推荐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