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承平年少 第66节

第(3/4)节
,永宁宫里深居简出的作派,在旁人眼里犹是心腹之患。

    仅有这一次,她决意恃宠而骄,把晏晏要回来。

    她不哭也不闹,只不过始终不再开口,哪怕说一个字,不消一个月,即便她愿意,也发不出声音来了。

    御医当然诊不出什么所以然来。至于皇帝,也极清楚症结何在。

    宝珠生产那天,他一直都在偏殿守着,太后要抱走晏晏时,他也竭力阻拦过——这是吕姑姑有意不曾让宝珠知晓的。

    皇帝无从为尚未发生的事剖白,而宝珠,也不想为前一世的恩怨指认这一世的人。

    过往的诸多恩怨纠葛,她都一言以蔽之:“孩子养在主子名下,是莫大的恩典——可是…我不想再和自己的骨肉分开了。”

    “不会给别人的。”皇帝替她拭了拭眼角:“我们自己把她养大。”

    直到她及笄,直到她出阁,上辈子没能亲眼看见,兴许这辈子不用再留遗憾。

    罢朝三日后,皇帝终于再度露了金面。时值夏令,幸而四境之内并无蝗灾涝情,可谓风调雨顺之年;除司礼监所呈以外,皇帝又抽了几份各部的陈条,逐一翻过后,下令召颍川侯、西平侯、户部员外郎觐见。

    户部员外郎聂琯,即皇太后娘家子侄。太039祖皇帝在位时,对聂家并无额外优容,直到皇帝践祚,方才赐给这位表兄不少田产,振兴家业,又让他在户部挂职,以便行走交际。

    对于朝廷大事,聂琯素来是十窍只通了九窍,今日乍然蒙皇帝点名传召,他心里不免又是一阵打鼓。

    皇帝见完两位侯爷,内侍出来请聂琯进去。

    颍川侯、西平侯便与他在殿门外打了个照面,聂琯忙行了礼,彼此寒暄几句,这才分道扬镳。

    那二人皆是武将出身,生得虎背熊腰、威风凛凛,聂琯目送着他俩的背影,竟有几分望洋兴叹的感慨。

    赶紧摇摇头,摈除杂念,毕恭毕敬地随内侍进殿,参见皇帝。

    皇帝同他远不如与薛盟之间亲厚,今日许是他老人家心情好,叫了免礼,赐座赐茶,俨然是话家常的架势。

    聂琯心下明了:哪还有别的家常?一听便知与他家那位半路认祖的妹子有关。

    果不其然,皇帝说:“昔日母后赐婚,原是一桩美谈,谁想靖宁侯才貌出众,家风却…种种龉龃,实在委屈了令妹。朕想,既然两厢不睦,不如和离得好,又思及这毕竟是聂卿的家事,故而特意问一问聂卿意下如何?”

    聂琯暗诽:名为兄妹,可那位大佛的去留,自己哪敢置喙?一切都凭皇帝的好恶而已。

    至于自己,不仅要顺着皇帝的口风答话,还有更要紧的一层,便是将皇帝口中的这番始末播散出去。

    不过一旬的工夫,靖宁侯府里不分嫡庶、宠妾掌权的风声便传得人尽皆知了,又夹杂着些婆母不慈、苛待小女的流言,真真假假,叫人说不清楚。据说就连天和宫里的皇太后都有所耳闻,还下了懿旨,撤了当初的赐婚,让聂夫人与靖宁侯和离。

    百姓们议论纷纷,这位聂夫人可真不值,又有消息灵通的说,区区二等的诰命,丢了便丢了吧!人家可是太后娘娘的亲戚,这不,转眼间,皇帝陛下就赏了个密国夫人的名号呢!

    第95章九十五醉太平

    “咚”的一声,四寸见方的皇太后金印被重重置在黄花梨木桌上,皇后眼皮跳了一跳,继续垂着头岿然坐在下首的圈椅中。

    除了孟昭仪,后宫的妃嫔们都在天和宫聚齐了。

    太后木着脸,说:“这印玺我留着原没什么用,不如交给皇帝,将来再有多少皇太后懿旨,好歹也有个出处。”

    皇帝微微蹙眉,赔笑道:“母后误会了。虽说当初是母后赐的婚,理应由母后发旨解除,不过儿子毕竟也担着个识人不明的过失,又怎好将这些污糟事说来让母后烦心?所以才自作主张料理了。”

    什么识人不明!太后心中冷笑:从前图的不就是靖宁侯好拿捏,这会儿又
第(3/4)节
推荐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