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分卷(57)

第(2/4)节
会更加变本加厉。

    曲清江诧异道:朝廷并无规定科考三年举行一次,六月怎么

    她顿了下,把你出身武官世家,怎会连这个都不清楚之类的话咽了回去。

    以前她认为赵六月是武官世家出身的人,如今看来,赵六月的来历或许更加神秘,身世也更加扑朔迷离。

    科考年限并不固定,有时候一年一考,有时候两年一考,若是遇到特殊情况,如前些年的战事,科考也是会停开的先帝在世时曾经停过五年。

    经曲清江仔细解说,赵长夏才知道原来这会儿的举人跟范进中举的举人含金量是不一样的,这时候的科考有好几个科目,只需选择一个科目,然后从解试开始考,考中了就是解举人。

    解举人必须第二年就进京赶考,省试上,此省不是某个省份的意思,而是三省六部的尚书省,此级考试由礼部主持,缺考、落榜等都会导致这场解试的资格作废,来年还得重头再考。

    不过如果考中了两次解举人,但在省试上落榜了,就能免掉第三次解试,直接参加省试。如果考生的年纪太老了,又或者是考了三次省试没能挤进殿试,最后也可以破格录用,这叫特奏名。

    曲清江说了个题外话:过了省试,在殿试上基本就不会被黜落,因为前朝有个书生就是被黜落了,他愤懑之下造反,前朝便覆灭了。有了前车之鉴,朝廷就不轻易黜落考生了。

    赵长夏震惊:这个书生这么牛逼?

    曲清江问:牛逼是什么意思?

    赵长夏:,就是很厉害的意思。

    曲清江求知欲旺盛:很厉害怎么会跟牛扯上关系呢?

    不要纠结这个。说回那个书生,他叫什么?

    好像叫黄巢。

    赵长夏:,所以前朝是大唐?

    曲清江点头:六月,你怎会连这个都不知道?

    赵长夏:

    她知道这个朝代叫大周,因为历史上除了夏商周的周朝之外,就只有武则天时期曾短暂地出现过武周朝。虽然她不爱学习,但因为武则天太牛逼,她连带着对隋唐的历史都认真学习了遍,因而这些事她还是知道的。得知现在的皇帝是男的,也不姓武或李,而是姓郭之后,她就以为这是一个架空的朝代。

    没想到架空倒是架空了,但延续的是五代十国的后周,郭荣没有英年早逝,赵匡胤也没能黄袍加身

    曲清江发现话题扯远了,又转回到科考上。

    如今的科考制度之下,每次进士上榜的人数都有一两百个,诸科的上榜人数更多,达上千人。

    进士科虽然难,但是升官快。诸科虽然容易,但是仕途最终都走不远。曲湖跟曲源志向远大,自然不会选择靠诸科。

    而考试取解的名额虽然多,但考生也多,所以要想走到殿试这一步,首先得从数十万读书人中成为那三四万个解举人,然后还得从三四万个解举人中挤入前一两百名。

    所以也不能说曲湖跟曲源不是读书的料,只能说比他们读书好的大有人在。若他们能跨出解试这一步,落榜两次也还是有机会免试的。但他们连这一步都没跨出去,就不能怪别人太努力了,只能怪自己准备不充分。

    他们还挺倒霉的。曲清江唏嘘道。

    赵长夏道:除了因为战事而停开科举考试可以说是不可抗力因素之外,弄脏卷子这个就是个人粗心大意的问题。这次被雨淋湿生了病也不值得同情,因为这雨中元节便开始下了,他却没做好准备,能怪谁呢?

    她不喜欢为自己的失败找借口,要是在部队里,将体能训练没过关归结于来月经了,将任务没完成归结于天气,她早就被踢出部队了。

    认真履行职责才是尊重自己的职业、追求理想的最好体现,这二人都不把科考当回事,也就别怪自己落榜了。

    曲清江发现赵六月在这方面特别严苛,她庆幸自己不是六月的学生,否则每次出错估计都会被训成鹌鹑。

    如曲清江所料,曲铭、曲锦这两家的
第(2/4)节
推荐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