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制造 第142节
第(3/4)节
接接收了前苏联的研究成果,技术直接跨越十多年,直追美帝。
季椽和宋冀宁当然是懂得磁通压缩发生器的原理的,甚至理论上他们还知道应该如何研究内电压,增益电感线圈螺距,怎么设置准电接触临界点等等。
但也仅限于理论,实验如果只要看看理论就能得出结果,就不会有之前俄美几十年的研究,以及西尔多博士和李院士等人至今的辛劳了。
两人跟在李院士身后,在这项实验中,他们帮不上忙,理论上以为正确的知识,到真正实验时,根本毫无用处。
比如理论上只是将能量化为电磁脉冲,负载性质却有很多限制,光是解决一个负载数据,就需要用到强磁场物理、材料合成和高压相变等技术。
之前在研究虚阴极震荡器的时候,两人认为自己已经学得够多了,此时才发现自己还是坐井观天。
第198章导师与道路
强磁场物理不是很难,高中就有物理磁场的课程了,季椽和宋冀宁研究到现在,不敢说比得过物理学家们,但那些知识对他们来说,也算是熟悉的常用知识,高压相变同上。倒是材料合成技术,两人没接触过,又学到了一门新知识。
不过跟在李院士身边,对比他的研究,这些知识就显得过于浅薄了。
李院士负责的是冲击压缩、等熵压缩、电磁轨道炮、材料动态强度、物态方程等实验,这其中包含着高能量密度流体动力学、原子发射光谱、强脉冲中子源等等各种高等级知识。
这些知识已经完全超出了季椽前世的所知所学,毕竟他前世可从没接触过如此核心的研究,宋冀宁更是很多技术听都没听过。
当然,如果只是让他们以一名普通工程师,研究员的身份参与的话,一些普通研究工作他们还是没问题的,比如优化调整一下负载电流波形,研究能量放大倍数等等,他们还可以比其他研究员优秀点。
但是李院士特意把他们拉过来,本就是为了培养他们参与核心的,自然不会让他们做普通研究员的工作。
季椽和宋冀宁也争气,完全没有辜负李院士的期待,学习很快,从一开始的纯粹旁听到参与研究,只花了两个月时间。
但两人对自己的进度并不满意,他们仅仅参与了冲击压缩、等熵压缩的实验罢了,其他复杂的如材料动态、物态方程实验等,他们还没学会。
然后某一天,李院士假装不经意的问季椽:“听说你们打算考研?”
季椽点头:“毕竟我们学历太低了,不过现在实验更重要,等这边的工作完成了我们再回学校。”
“不用那么麻烦。”李院士递过来一份文件:“在这签个名。”
季椽还以为是和往常一样的学习资料,接过来准备收好,看清上边的内容,愣住了。
这是一份研究生录取的协议书,学生是季椽和宋冀宁,导师名李泽业,国内外著名的流体物理学家,国家技术科学部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美国物理学会fello——即,季椽眼前的李院士。
“老师,这是?”
虽然称呼李院士为老师,但那只是尊称,两人并非真正的师生关系,季椽也没想过李院士会收他为学生。李院士是一所国家研究院的院长,并不带研究生。
“你再往后看。”李院士说。
季椽翻到下一页,发现又是一份研究生录取协议书。学生仍是季椽和宋冀宁,导师名徐立学,电工、电力系统及自动化专家,国家技术科学部院士,a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再翻一页,果然又是一份研究生录取协议书。学生季椽、宋冀宁,导师陈春煜,物理学、力学、爆炸力学专家,国家技术科学部院士,u大理工学院校长。
这三名研究院等级最高的科学院院士,同时向季椽和宋冀宁两人伸出了橄榄枝。
“这段时间,其实是我们对你们的考核。”李院士说:“结果是我们三人都很想要你们,但最终想要跟谁学习,由你们自己
第(3/4)节
推荐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