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国家制造 第84节

第(2/4)节
“很好,非常灵敏的智能。”

    击中空中的移动物,可不是随便能做到的,从机器人的角度来说,它确实很灵敏。

    毕竟是简化了的模型,设计者又只是两名高中生(季椽硬加上了宋冀宁的名),评委们不可能出现“哇好厉害我国国防事业有救啦”这种场景,在他们眼中,这等同于看一名学生做了个飞盘然后说“我做了个宇宙飞船”,鼓励性的夸奖夸奖就够了,当真就傻了。

    不过他们认同季椽的思路,加上动能拦截器确实做得不错,他们还是给予了最高分。

    机器人大赛落幕,一高拿到了第二届冠军奖杯,这次的奖杯比上次的精致多了,举办方还给予了冠军队每位参赛选手100元的奖金——还不如学校给的多。但重在参与,重在高考加分,所以一高的同学们还是很高兴。

    季椽有些无奈,由于材料的原因,动能拦截器做得比设计图更简化,光看外型当真看不出来它的功能。如果把设计图交给识货的人,对方应该能看出来,但是他不知道该交给谁——蒋教授的工作完全与军事无关,交给蒋教授也要转几手,到时转到谁手上都不知道。

    想了想,似乎只有蓝裕田的研究所与军事有关,或者他应该等放假回去交给他们?

    季椽有些沮丧,高中生的身份受限制实在太多了,明明已经拿出了样品,在别人眼里却只是“少年的异想天开”,如果他现在是个研究生,至少可以申请立项了。

    由于年龄和身份的原因,季椽设计出的动能拦截器被自然而然的忽略了。然而没人想到,在国外却引起了一片震动。

    第117章大伯

    之前就说过,因为第一届机器人大赛的成功,第二届大赛吸引了一些外媒来采访。

    当然,你不可能指望外媒会报道“华国中小学生科学知识非常优秀”这种话题,人家采访一是为了了解华国的民间动向,二是为了找黑点来的。

    因此在外国还没开始普及“机器人知识”的情况下,华国率先开展的机器人大赛,对外媒来说其实是无趣的。因为他们不可能写一篇夸奖华国教育水平的报道,不然立马就要被辞退了。原本是想来报道华国“吹牛”“不自量力”之类的话题,然而参赛学生的表现已经说明了他们确实很清楚“机器人技术”是什么,并且真的掌握了智能机器人的应用,找不到黑点,外媒记者已经准备放弃了,紧接着,就发现了一个不得了的话题。

    有一个华国的高中生,居然制造了一款据说能打掉美33导弹的仪器?!

    其实记者的眼光比评委更差一点,虽同样认为这只是一名高中生“异想天开”的想法,不过记者更瞧不起这外表粗糙的模型——但不妨碍它能成为一个话题。

    比赛结束后,记者向举办方申请对冠军队的采访,举办方哪里会知道他们的不怀好意,还非常开心的主动帮忙联系一高师生,还派了专人当翻译。

    季椽非常乐意接受采访,在得知这是一家美媒后,更是不需要翻译,直接用英文与对方会话。

    记者一开始问得很正常,比如他们在学校的学习,机器人的知识之类的,然后不动声色的提到了33导弹的看法,制造拦截器的思路等等。

    季椽听出了他们的语言陷阱,但他毫不介意,就仿佛一个喜欢炫耀的高中生似的,他侃侃而谈,不懂保秘,将陆基中段防御系统的构建设想,原理等一一炫耀出来,并信心满满的表示,这项技术只要研究完善,必定能拦截美帝的33导弹,甚至其他的各型号导弹。

    美媒记者采访结束后,回去洋洋洒洒写了一篇华国高中生针对美帝采取的“军事行动”,其中完全引用了季椽所说的那些原理,构想等等,末了当然免不了嘲讽几句华国学生幼稚的想像,33导弹是美帝的骄傲,岂是那么容易被拦截的。接着自然如往常一般,顺理成章将话题引到“x国威胁论”,并质问当局,华国连学生都在想着如何对付我们的导弹,当局每年那么多军费又在干什么?

    根据季椽曾经查过的资
第(2/4)节
推荐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