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丁田的古代生活 第182节

第(3/4)节
姓的高二尺,作为“有爵位人家”的特殊待遇。

    祠堂多数都有堂号,堂号由族人或外姓书法高手所书,制成金字匾高挂于正厅,旁边另挂有姓氏渊源、族人荣耀、妇女贞洁等匾额,讲究的还配有联对。

    如果是皇帝御封,可制“直笃牌匾”。

    丁田家的祠堂,就真的有皇帝御封,订的“直笃牌匾”是要由礼部来制作,然后派人请回来,这期间的花费,都要丁田出。

    祠堂内的匾额之规格和数量都是族人显耀的资本。

    有的祠堂前置有旗杆石,左文右武,表明族人或祖先的成就。

    如今丁家的祠堂前面,只有一杆军旗,乃是因为丁田因军功封爵,才有的军旗杆子,要是有人中了进士,自然也有一块进士及第的牌匾,跟军旗遥相呼应,族中人在外便可称之为“文武双全”之旺族。

    一般来说,祠堂一姓一祠,古代的族规甚严,别说是外姓,就是族内妇女或未成年的小儿,平时也不许擅自入内,否则要受重罚。

    在祠堂里,丁田将族长的名头,挂在了老里长的头上:“如今按照老里长以及几位老人的记忆,记录族谱。”

    有了祠堂,就得有族谱。

    如今北边的村落,极少有祠堂,迄今为止,丁田只见过一个族谱,那就是白云村的云家族

    谱。

    “我丁家,最开始只有一位祖宗,然后分为四支,四支又分成十六房……。”老里长捧着一本旧书,这是丁家最早的记录人口的族谱。

    只是有些陈旧了。

    如今起了祠堂,丁田特意用了皇帝赏赐的玉版宣,做成了好大一个族谱,题字的人是宁王殿下。

    他是在哪儿都想掺和一下,明知道进不了丁氏祠堂,也要在丁氏家谱上留下点什么。

    因为丁家村人少,没有人家大家族那动辄上万口子,所以老里长家就是族长,嫡支主脉;丁田的祖父丁勇那一代,就是二房,仅次于嫡支主脉。

    再往下三房四房……总共分了十六房,每一代都有三五个兄弟的那种。

    丁田还在祠堂东边,开了个男子学堂,教导孩子们读书识字,分大中小班,小班学“三百千”、中班学四书五经、大班就准备考科举。

    西边就是女子学堂,丁田通过王佐的关系,请来了两位同样姓丁的,从宫里放出来的,规矩极好的嬷嬷,以及四位已经上了年岁的女先生。

    男子那边好说,丁田可以请人来担任山长和先生;女眷这边,他就比较麻烦了:“请六位

    来,自然有分工,两位嬷嬷只管教导女孩子们规矩和礼仪,这四位分别教导她们内宅用得上的手艺,厨艺必须要有,绣花裁衣缝缝补补的也要会;另外就是看账本,经营好自家的钱财,铺子等等;最后一点,一定要会一些急救手段,作为媳妇儿的要孝敬长辈,更要知道长辈们的身体是否健康,要会煲药膳,四季要如何给家里人进补……。”

    其实就是一些“新娘课程”,丁家村因为出了个丁田,有不少人要跟丁家村结亲,其中女孩子的夫家条件都不错,而且丁田也知道,这个时代的女孩子嫁人就像是第二次投胎,要想日后过得好,本身也要有一定的本事。

    曾经的村姑定位,明显不适合她们了,所以要有一点傍身的技能。

    这六位都是王佐找来的人,怡巧都姓丁,丁田做主给她们在丁家村落了户,当族人一样的待遇,并且老里长承诺,日后她们的坟茔,在丁家祖坟地里,享受丁家后人供奉。

    这对六个老女人来说,是最好不过的了。

    丁田的条件也不苛刻,岂能不答应?甚至主动提出教导女孩子们也要识文断字,以免当了“睁眼瞎”。

    丁田又想起一件事情,叮嘱所有的男女先生们:“务必要让所有的孩子认识字,还要他们知道法律!大青律一定要知道。”

    他可不想村里的女孩子们嫁出去之后,仗着他的势,搞成“王熙凤”,在婆家作威作福还不算,什么犯法干
第(3/4)节
推荐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