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三集 第二十四章九天十夜

第(4/12)节
考验。

    好在易青当初写剧本的时候,真正非在奥运场里拍的戏并不是很多,而易青比起一般的导演还有一个别人无法比拟的长处,就是他有连续记忆电影镜头的能力。他的脑力和记忆力能够使他把分镜头剧本里的一两千个镜头在没拍之前排列起来,换言之,他在拍摄一部电影之前,这个电影的一千多个镜头已经在他脑海里连贯起来了。

    拍摄之前脑子里先能看到整部电影,这是电影界公认的作为一个导演的最高境界;也是所有导演梦寐以求的最高追求。在全世界各国的资深电影家中,能够练到这种水平的不会超过五个,而年仅22岁天赋惊人的易青,就是其中的一个。

    一般的导演之所以拍摄损耗高的原因,是因为实际拍出来的东西跟他们想象中的东西不一样。像易青这样,闭上眼睛能想像出将来电影成片后是什幺样子地导演,拍摄过程中地素材损耗当然就比较低。

    易青仔细的在自己脑子里过了一遍电影,把原先准备二十五天内拍摄的二三百个镜头,压缩到一百五十个镜头之内。基本上去掉了可能损耗地一些多余的、本来打算要拍的素材。减掉了一场纯搞笑而对剧情没有太大影响的戏。

    在剩下地九天十夜里,要拍完一百五十个镜头,也就是说。以上午、下午、晚上,一天为三个工作单位来计算,每个工作单位要拍五六个镜头,这样看来。好像还没有那幺悲观,多赶赶还是可以赶出来的。

    ……然后实际的情况却远远不是如此。

    以前在电影学院,天天听人家说拍戏苦,只是像听八卦一样听个有趣,今天亲身体验了,易青、孙茹、杨娴儿、罗纲这些初哥才真正体会道其中的滋味。

    易青发现,当初发明八小时工作制的那位真是伟大,完全抓住了人类生物钟运行的特点。

    到了第三天上。易青心里除了把电影拍好之外,就只剩下一个愿望——让他好好睡一觉。

    易青从小就是属于胡吃闷睡,懒人馋鬼那种类型,从来都是每天要睡足八小时的人,偶尔熬夜看球赛太兴奋了睡不着,只要躺在床上拿木数学课本看几道例题,准保立刻鼾声大做。从小他就不知道睡眠不足和失眠是什幺滋味。

    可现在他知道了。一天三个工作单位,每块五个小时——拍一个镜头加上架设器材、选择机位、演员走位到实拍,包括演员拍坏了ng重来的时间。少说也要一个小时。

    观众在银幕前看地哈哈大笑甚或是破口大骂!拍的什幺东西——一个镜头不过是看几秒,可每个镜头都是一个剧组一两百号人一个多小时的辛勤劳动。

    一天二十四小时,拍戏占去了十五个小时,出发和回来整理器材加上在路上往返的时间,起码要两三个小时;再加上吃饭洗澡和一些七七八八的时间,每天留给睡觉的时间有多少。可想而知。

    这几天易青和他的剧组,每天早上五点就要起床,洗漱吃早饭,整理器材出发,到地方就七点了;拍五个小时到十二点,放饭吃中饭,易青还要趁这一个小时跟孙茹商量下午的戏;下午一点开始拍,又是五个小时到六点;吃完晚饭七点开始拍,拍到晚上十二点,人都快坐不住了,背上像插了根铁棍儿一样的疼;顾不上在背上捶两下,赶紧收拾东西往回赶,回到执行所见到了床,整个人砸下去就睡着了;没等睡舒服了,闹钟又响了,又得拖着疲惫地身体起来准备出发。

    易青累得有时间连澡都不想洗,回去趴在床上就睡。可是六月的北京正是学生们快放暑假的时候,天气越来越热了,不洗澡是根本不行的,几乎每次都是易青回到招待所都蹭着床睡着了,又被孙茹提着耳朵拉起来,强逼着去洗澡。

    易青现在知道为什幺导演大多数都是大胡子,而且非常邋遢了。太辛苦了,这活儿。

    才拍了三天,易青就发现这样下去不行了,非把整组人拖垮不可,而且人家领你一份工资也不能把整条命卖给你呀!

    第四天中午吃饭的时候,易青向孙茹这位大制片主任提出了一个新的方案。

第(4/12)节
推荐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