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四十七章 大阪城下
第(3/4)节
能动员出兵的兵力。这就好比1840年,大清国有八十来万兵,但实际上在每一个战场上都没英国兵多!按照大清的规矩,各层都要大小相制,这些兵统统摊薄了散在各地,形不成拳头,倭国也是同样的道理。
一说到正事就没人说话,上手的老中笔头柳泽吉保(谱代,纲吉朝佞臣)脸沉的像水一样“骏河守大人多在西国任职,眼下的形式你有什么办法?”
土屋政直(土浦藩主、谱代)干过大坂城代,也任过京都所司代,这届老中里算是走南闯北资历深的。这几年不是重臣派的天下,而是侧用人(注三)风光的时候,他对局势了然的很,凡事从来不出头。既然领导问话,政直微微直起身子“九州偏鄙,岛原之乱的时候也是就地征集西国藩兵平叛。长崎奉行位阶资历都差一些,恐怕镇不住局势。”
直到此时此刻,评定室里诸位大人也没人认为自家干不过琉球,大家都觉得琉球总实力有限的很,只不过和红夷学了些操夷船的法子,只要自家应对得当绝对没问题。
这话说的大家都觉得有道理,戸田忠昌要慎重些“琉寇这只水军很厉害,这次从长崎到大阪,路上只用了十天时间。若是下次琉寇在国内这么往复上岸烧掠,咱们还能处处设防不成?总要建一只水军,不说去讨伐台湾,至少也能守得住家门口。”
这问题对在座各位同样无解,这百年来倭国国家战略就是锁国,当年那些水贼大名杀的杀、转封的转封,这些年国内已经没人懂水军了。
就算有人懂也没用,水军这军种从收集大木开始到造船、造炮直到成军,都是举全国之力的事情。德川家施行的叫懒政,遇到任何事情都把它派到手下某家大名身上,将军家只管监督和看结果。
“造船也只能着九州和四国各藩就地建造,西国大名总比关东懂的多。”
就是这样的,任何具体事情,都只能派给手下大名,将军家已经习惯于只检查工作进度和结果。
柳泽吉保环顾下坐下各位,这么多年没打仗谁都没有战争经验,只能矬子里面拔将军。
“我看这次长崎,只能骏河守大人辛苦跑一趟。”
这不是倒霉催的吗,待得好好的就被弄到那种乡下地方,土屋政直脸上稍微有些难看“西国在下也没任过实务,不如请小笠原大人做个副使,这样遇到事情也好商量。”
土大人这话说的在理,倭国可没尚方宝剑这说法,习惯上派到远国的特使就有杀伐之权。毕竟从江户到长崎,如果走陆路差不多要两三个月时间,遇到军情来回请示实在太耽误时间。这样派上使一次派两个能有个商量,再说也有互相监督作用。
老中笔头大人点点头“如此就请小笠原大人同去,琉寇扬言年后还要来上岸,两位大人这次要辛苦了。”
评定室诸位眼里,九州这事情到这里就算讨论完了,毕竟岛原之乱(16371638年)的时候,情况可比现在紧急(封建社会永远都是造反比边境战争可怕,其实现在也是),后来也是从江户派上使过去,现场协调九州各家大名组成大军(正兵和杂兵共14万)镇压下去的。
那一次,江户甚至连军费都没出,最后按照各家受害多少出力多少,分别给了几年免税,另外有几个出力多的大名加了些知行,在江户看来这是最省钱省事的出兵方式。
九州议完,下手有人开始提意见“诸位大人,琉寇这次只去大阪,如果下次跑到江户上岸可糟糕了。江户这里是不是也要提前聚兵?”
倭国这种分藩制度是层层包干制。将军分给亲藩和谱代大名土地,这些大名要负责管理这些土地和上面的町人和农民,然后对上承担封建义务,对下继续包干。
像跑到大宇岛单干的岛津纲条家,原来在家里就是二级承包商。他受领主家15000石的封地,但不能完全控制这些田,还要再分封六七成给三级承包商。
一般分封到三级的地就很少了,可能80石、200石或者500石之类的。出兵的时候,岛津家会给纲
第(3/4)节
推荐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