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四十四章 元禄银贯
第(1/3)节
“首席执政官阁下,关于长崎的事情,您有什么看法,这关系到我们两国很大的利益。”
怒依思穿戴极正式,台北这么热的天,他还带着假发,看着都能热死个人。王浩对解决有些悲观“倭人啊,恐怕商务谈判很难解决。”
从甲州三金山和石见银山正式开发,日本被世人叫做金银之国已经近两百年了。两百年来,先是明国人和葡萄牙人,然后是英吉利、葡萄牙、荷兰和台湾郑家一块,大家都在努力把各种奢侈品、洋货、生丝、板甲、瓷器之类的往日本送,所有人合起来从那里套取金银,倭国禁止金子出口后,大家就专心套银子。
琉球赶上这股风的小尾巴,这十年来随着倭国的终级锁国,只剩下荷兰和琉球两国还在坚持从他家搞银子。琉球是后起之秀,通商司还靠走私往外套金子,这些年累计也弄出来九十几万两。最近这几年,琉球从倭国获取金银的数字比荷兰大好多倍。
倭国已经开发的金银矿逐渐枯竭,甲州三金山五十年前就关掉了,石见银山从盛时的一年产银120万两到1690年代每年只能产900015000两。还在开采的最大金矿佐渡金山也已经开采了近百年,年产量只剩金不到两万两,银五到六万两,比高峰时期足足掉了三分之二。
持续的流出再加上不断减少的产能,产生越来越大的缺口。缺口上面还要再撒一大把盐,那就是日本国内商业流通需求量越来越大。
如果把丰臣秀吉1585年就任太阁算作战国结束的话,倭国已经承平了一百多年,这些年里他家国内田地开垦增加了近一倍,人口大概也接近这个比例(太阁捡地人口1100万)。不断增加的人口和经济总量,与国内日益减少的金银总量发生巨大碰撞。
这过程颇有些类似鸦片战争前的大清国,前面三百年一直靠丝、茶和瓷器从全世界往国内吸银子(当时欧洲人叫中国白银黑洞),累计吸收多少无法准确计算,大约在610亿两之间,人口也从康熙年间(1670年代)的约九千万增长到道光年间(1830年代)的近四亿。
结果人家英国人用鸦片把中国从入超搞成了出超,仅仅三十几年,中国流出五六千万两白银就造成国内货币崩溃。毕竟4亿人口的日常流通需要量实在太大了。
幕府这几十年的应对办法,一直用的是减货币纯度,金判纯度从85一步一步的减,银子也一样,这样名义上国内的流通货币数量一点没少,也没准还在增加。
可老百姓又不是傻子,实际市场交易的时候,谁也不会认为一块纯度50的金子和一块85的金子等值。这样的结果,就是市场一直在缓慢通胀,前些年幅度不算很大,但趋势从没停过。
另一世历史上,这个问题爆发点在1695年(元禄八年),那年倭国又一次降低货币纯度,他们造出了含金量51的金饼(大判,小判),13年里这种劣质金改铸了9435万两(含纯金483万琉球两);此外他们铸出人类历史上从没有出现过的,含银量只有20~21的元禄银贯(石见银山初期矿石含银超过50),这种低档银矿石累计铸造了44212万琉球两。这样的缩水货币,让倭国大米价格直接涨了三倍半。
元禄改铸,在古代金银货币体系里是一件巅峰事件(当然和21世纪的纸币贬值率不能比,那个贬值起来不如一张厕纸)。13年后倭国经济体系彻底崩溃,一切都推倒重来。
本来这件大事应该发生在后年,大可以到时候再说,但是台湾越来越大的走私和套取金子(1692年套取22万两),把这个事件提前诱发了。
六月的时候,在首席老中柳泽吉保推动下,老中会议通过元禄币改方案。
这是将军家很喜欢干的事情,在日本除了个别大名有在藩内发行铜或纸币的权利外,只有将军家有金银币的发行权,每次币改都可以在里面套利数百万两。
如同琉球每造一块龙洋都能赚几个点钱息一样,只不过将军家不喜欢细水长流,他家喜欢一步到位。
第(1/3)节
推荐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