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二十六章 纷乱的秋天(中)
第(3/4)节
最主要那个戈瓦王都是他们第一个冲进去屠杀的。
“兰夷简直不是人,最苦的活都是咱们拔刀队干,他们还不给咱们吃饭。”
“兰夷不给咱们药,要不是琉球守备队给了俺们一些药,恐怕没人能回藩里。”
武士们遇到亲人,纷纷控诉荷兰人的阴险不人道,其实他们误会荷兰人了,兰夷也表示很委屈。
这年代大家军需都很烂,欧洲人出去远征伙食主要就三样饼干、咸猪肉和啤酒。如果有补给点,他们偶尔给士兵点奶酪和烈性酒,和台湾一样就是那种看着很好看,喝着巨难喝的甘蔗酒,夷人们给它取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朗姆酒。
但是倭人是吃杂粮和大米饭的,他们没吃过饼干,而且这时代的倭人不吃各种带腿的动物,他们唯一能吃的肉只有鱼肉,这下倭人就没的吃了,每天只能把饼干泡在水里变成糊糊,然后撒点盐灌下肚子。
后来还是琉球守备队实在看不下去了。他们每一两个月有条船,会从台湾送来些补给和书信。带队的少校把台湾送来的腌鲸鱼肉匀给拔刀队一些,另外琉球军需里,今年多了个汤包,就是拿紫菜、虾皮、盐、酱油什么的,混合起来打成碎料装在油纸袋里,这东西代替了以前供应的纯盐包。后几个月,拔刀队就是靠这个汤包活下来的……
再说荷兰人也不是不愿意给倭人治病,可他们自己也只有一两个医生,人家医生是不去前线的,人家只肯待在营地里,可拔刀队一直待在最前线……
倭国人唯一还算有认知的兰夷,怎么都这么可怕。几位大人气的够呛,可是也没一点办法,雇佣军么就是去卖命的,人家荷兰人烧埋银子可一个盾都没少给。
第二天,琉球国和荷兰人进行了一场比较正式的谈判。琉球人这次分到六千多俘虏,另外荷兰人自己手里还有一万多,要是台北开的价钱好,他们也不介意全卖。
琉球挺干脆全买下来了,台湾连着两年释放大批奴隶,官府手里的奴隶缺到连重点工程都干不完。另外昨天郑晓松没买几根象牙,倒是把锡兰岛上军队军服的生意揽了下来,现在他想把整个群岛的制服一起谈一谈。
王浩也有个事情要讨论“贵公司知道,我国每年有超过三十条船专门跑印度和锡兰,这还不包括那些自由商人。”
所谓自由商人,指的是除通商司大船队以外的其他公司商船,这个数字在琉球是远大于政府船队的,而在英国和荷兰人那边,这个比例这年代还小的可怜。
目前琉球国的各家商社,基本都跑东印度群岛内,真正能跑到印度,甚至更远的波斯等地的没几条船。王浩的意思,荷兰人在巴达维亚和马六甲这几个要地,军舰数量实在太少了,为了保证琉球国商船安全,海军正在被迫不断派军船,前出到马六甲海峡护航,这些军船急需补给点。
“我国正在和马六甲海峡沿岸的各家素丹国接触,我们在这条海峡里急需一个小型据点,只带自卫武装的那种。”
这件事实在招荷兰人忌讳,几个夷人脸立刻黑下来了,海峡是他们的禁地。郑晓松是通商司的司官,他和夷人打的交道也多“我国知道贵公司和半岛各家素丹都有锡的专买权,这条约我们不会违背,甚至大都督特意交代我,为了让公司放心,这个补给点尽量不在半岛上,我们会重点接触苏门答腊岛上的当地领主,或者买个岛屿也可以。”
不碰马来半岛还好些,荷兰人在半岛上有很多商馆,他们单独控制的只有马六甲这一块殖民地,但是半岛上各家都被公司打服了。素丹们都签约,开采出来的锡专卖公司或者大头卖给公司,荷兰人要的也就是这个。
马来半岛北端的北大年,为什么生意这么红火,就是因为北大年是暹罗属国,荷兰人控制不到那里,北大年自己几乎不产锡,但他们是整个半岛走私锡的总出口。
如果在苏门答腊那边,荷兰人感觉还好受些,不过博格还是叮嘱了一句“贵国势力范围是南中国海周边,海峡是公司核心利益,如果贵国一定建这个补给点的话
第(3/4)节
推荐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