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二十五章 纷乱的秋天(上)
第(2/3)节
。曾经登过基,后来又退回高平当军阀的莫家,他们被封高平都统使;在东京当傀儡的黎家,赐封安南国王。至于当曹操的郑主,其实大清国也是知道的,这个实在没办法处理,只能假装不知道。
听起来像澳门的葡夷和琉球结了私仇,跑来告黑状,整件事情每个细节都和琉球国对不上号。但康熙是个严谨的皇上,不能就这么随便扔下不管,他秘折两广总督侦缉此事,尤其伪造铜钱,正经影响大清国的就是这个事儿。
这场战争,安南国是主角之一,安南和大清是有藩属关系的,康熙让两广派个特使去安南查证此事。福建那边每次都报好事,不是琉球加贡就是琉人送回遇风渔船,这次也不能闲着。让闽浙总督去函台北,让他们自辩原委。
自己的官员去调查一下,总比夷人说的准确些,至少不敢瞎编乱报。处置定下来,琉球的事情也就丢在脑后了,最近正是和准格尔汗国搞到关键的时候。
乌尔河会战后第二年,两国打了一场大国战——乌兰布通之战。葛尔丹实在太狂妄,在蒙古高原上追着喀尔喀三汗打,连打了两年多还不撒手。乌尔河战后,他对大清军力评价就是个渣,这只准格尔大军,紧追喀尔喀诸部进入漠南蒙古(内蒙),甚至一路迫近长城沿线。
大清已经调集京营各部和内蒙各旗,两路大军左右钳形行军,到处寻找葛尔丹主力会战。双方在乌兰布通(内蒙翁牛特旗,北京东北方向约七百里)相遇,这时候葛尔丹才猛醒到底还是轻敌了。
大清国的战兵确实没有完成火器化,清国火枪兵连两成都不到,全部是明末水平的火绳枪。但清国带来大小三百门炮,其中上百门是康熙年间刚刚铸造的武成永固大将军炮和神威无敌大将军炮(注一)。
相比之下,准格尔兵火器化程度极高,他们骑兵的标准装备是一只火枪加一只骑矛或弯刀,精锐骑兵甚至还配备两把短柄火枪。但是准军是去蒙古高原扫荡喀尔喀人,他们没有炮,全军只有小炮十几门。
清国兵力极雄厚,葛尔丹被迫把自己的部队布置在左右都是沼泽地的斜坡上,这样尽量避免两翼被清兵分兵夹击,双方只能硬刚正面。
这一战打了整整一天,打的是昏天黑地。大清国第一次遇到一只全火器部队(准格尔两万四千正军携带近四万只火枪),而准军也是头次遇到火炮对自己具有如此优势的敌人。
两边的损失都极大,其中清军死伤要多数倍,连国舅佟国纲都被火枪打死。但是清国不怕,他们在战场上光正兵就有十万人。死人太多了,第二天大家不约而同休战一天,第三天,骄傲的葛尔丹偷偷逃跑了。
清国取得决定性的战略胜利,他们遏制住了持续三年的准格尔人战略进攻。葛尔丹退出会战后被迫向远在伊犁的老巢撤退,路上他们连续遭到瘟疫袭击和大暴风雪袭击,最终回到家的只有不到三千人。
因为这只主力一直在蒙古高原上征战,葛尔丹老巢极度空虚。他的亲侄子,被他赶出汗国核心,跑到遥远的西部(今哈萨克斯坦境内)放牧的策妄阿拉布坦,带着五千人马横扫伊犁河流域。‘尽收葛尔丹之妻子人民而去’,本就是以小击大的准格尔汗国,军力和国力遭到巨大损失,天平倾斜到了极致。
借准格尔势弱,康熙马上采取积极动作,他要开始准备战略反攻。
去年秋天,大皇帝亲自在多伦召集喀尔喀蒙古三汗、漠南蒙古49旗举行会盟,统战大会召开后,喀尔喀贵族们开始陆续返回漠北蒙古传统驻地。
部分南逃的牧民被留在内蒙古,康熙命令沿东西两条线设置驿站,保持对外蒙古地区的沟通和控制,同时把南逃牧民临时编制37个旗,这些暂时没有王公控制的牧民,成了最好的补充兵员。大清国开始在其中抽调人力,组织新的骑兵和火枪营。
此外大皇帝派人不远万里跨过葛尔丹控制区,找到那个败家子策妄阿拉布坦,许了他一个空头汗的名义,约定时机成熟两边夹击葛尔丹。
这个时机康熙还在慢慢等,乌兰
第(2/3)节
推荐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