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四章 血雾太鲁阁
第(3/4)节
膛线,这么一来枪子出膛后弹道就不会被阻力影响太大,一百五十步(210米)左右,准确度还是有保证的。问题这年代正常枪子要比枪膛小,这样从枪口装弹才方便。要是刻上膛线,那枪子就要做得和枪膛卡的纹丝不差,这样的枪子想装进去都难,要给士兵配一个木锤子,一点点的敲进去。所以这年代的线膛枪,开火速度低的令人发指,最好的士兵大概要一分多钟吧。
这种线膛枪出现时间一点不比滑膛枪晚,早好几十年就被普鲁士人发明了。正经欧洲大国看不上这枪,也就普鲁士有部分士兵配这个枪当游兵使用。这枪台北早就造出来也试验过,因为不符合建军思路就封存了。许三多马上命令从台北调四百只线膛枪过来,另外再让台北生产三千只备用。
“大人,这些土番弓箭、投枪都是染毒的,这些毒物倒是不致死,可是士兵挨上就要回营养伤。”开战十几天,林文豪带的战兵已经死了一百多,还有三百多受伤,这只部队快没战斗力了。“要想剿灭这番还需要调兵。”台湾岛上总共就三千多兵,那些骑兵、守备炮兵调过来也没用,现在这个战场,除了两斤炮能拉进山,其他技术装备没哪样能用得上的。去掉这些技术部队,岛上一共就两千多火枪兵,全调过来都不够。
许三多想了半天下了决断“通报桃、基、台、新四县,召集民兵队,应征期间发士兵半饷,仗打完了按军功在台东就地授田,最少六十亩起。我要征集八千民兵。”
士兵要装备、要发制服要长薪饷,招八千战兵肯定受不了,民兵不怕,打完仗可以随时复员为民。台东既然民风这么彪悍,那就把民风最彪悍的民兵就地留下镇压,看到底火枪厉害还是标枪厉害。
消息传回四县,引起巨大轰动,桃源县这两年已经先后打死、活抓番人两三千,有一批枪法好,胆子大的正慢慢转化成半职业猎人。新台那里土地相对贫瘠,再加上当时是按照每户二十亩授田,比别的县国人要穷些。这两地的民众听到台东打番民可以分地,六十亩田那是小地主水平,大量民壮开始带着枪主动到乡里镇上报道,有性子急的,直接约几个好友找条渔船自己往台东走。
早几年退役的士兵起到巨大作用,各县各乡都不缺棚排级的军官,县里只要凑够五十一百民兵,随便抽几个老兵任命成军官就可以出发,立雾溪口马上变成巨大的兵营,沿海各县送来的民兵和物资,每天不停的倾泻在这个小港内。两个月后,九百战兵和六千多民兵已经完成整训,新的山地作战步兵除了大八斤火枪,每个棚还有一到两个枪法好的枪手配置膛线枪。出战迫在眉睫,营地里还有两千多民兵刚刚到达正在整训,再不腾地方营地已经装不下了。
大都督府备战的时候,太鲁阁人也没闲着,他们公推了一个叫哈拉尤道的总头人,好几个从西部退入中央山脉的番社也赶过来助战。一些在纵谷平原南部的泰雅番社虽然没迁过来,但是族里的战士也赶过来参战。大战前,土番已经汇聚了一万五千人丁,战士超过七千人。
10月25日,一个龙骑兵哨、一个炮兵哨加一个民兵营,向南推进十里把守住三栈溪北岸沿线,他们要切断整个太鲁阁番区和其他番区的联系。另外七百多战兵、近六千民兵,二十几条渔船组成两路大军,沿着立雾溪两岸向上游直扑过去。大兵推进的很慢,溪流两侧全部是连绵山地和高十几、几十丈的悬崖峭壁,两路人马都没有穿插绕路的可能,只能沿着山道一步一步的打。
溪左岸是主攻部队,他们组织了十来门小炮轮流在前面开路,只要碰到大队土番立马一炮轰过去,遇到个别隐藏的土番,就组织三四个拿线膛枪的枪手集火射击,土番再也没有抵抗战兵的办法。大战打到二十几天的时候,联军终于推进到一个进山二十里的叫达利亚的番社,这是个山间小盆地,太鲁阁人在这聚集了三千以上的兵力抵抗。
以双方的火力配置,林文豪最不怕的就是会战。他下令溪右侧的联军稍微推前了一点,这样大军就从两面包抄住这批土番,左岸的民兵排开阵线,摆开进攻的姿态吸
第(3/4)节
推荐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