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二章 琉球奉恩王(求收藏求推荐)
第(2/3)节
。”
这话等于没说,把康亲王急得不行。和前朝制度不同,清朝刚立国的时候,只要大的出征习惯让亲王,郡王受领大将军印的,很有点打虎亲兄弟的意思。如今皇权越来越巩固,康熙已经开始对王公分化打压。三藩内乱后期,吴三桂刚露出些颓势,康熙马上下令,东南方面军总司令和中南方面军总司令两位亲王立刻回京,第二年还分别挑了个小错给了处分。这件事做的很显眼,大伙都知道皇上也是没办法,这两位都是亲王又立了大功,让上面怎么赏嘛……从福建回来后,杰书就留了个心眼只要是皇上召集议事,那皇上说咋办就咋办,千万别再让上面挑了错。
等这位进了御书房才发现,今天这事自己还不能不表态,在福建他可是有巨大利益的,那个合资的通海钱庄前年开张的时候本金只有五十万两,这三年工夫,账上已经快一百二十万两,那是只金牛啊。这事儿合伙人早就托过来了,康亲王开始琢磨怎么说合适。
明珠今年还管着户部,从本职上他肯定赞成撤兵,今年雅克萨用兵已经把国库吃光,台湾驻军粮饷两项每年吃掉六十几万两,和打场小仗也差不多。但是他记性好,还记得大议的时候皇上也是赞同开府的,现在这个琉璃球就耍开了心眼“皇上,要说台湾驻军确实靡费粮饷,不过奴才记得当年施琅曾经说过,担心荷兰夷重新占了岛子,这事儿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干系。”几个满员没一个表态,杰书有些急了,只能自己撸袖子亲自上“哼,屁个红毛夷,他是担心自己家那点地吧,朝廷在台湾每年亏那么多钱粮,也没见老施家捐一钱银子出来。”
这个眼药点的实在是准,皇上听着别提多腻歪了。还真是这么回事,这孙子当初一口咬定说岛上出糖出鹿皮,随便收点税就够驻军粮饷,现在鹿皮朕没见过,光看见朝廷赔钱。皇帝开口了“施琅倒是死的早,要不然朕看他那个谥号要减个襄字。”这句话说得重极了,古代为人臣子,生前最大图个封侯,身后最重得个美谥,施琅死后礼部给议了个‘襄壮’的谥。襄是美谥,辟地有德曰襄、威德服远曰襄;壮是中偏下的谥,武而不遂曰壮。两个字加起来,是说对此人评价两面看,有功劳但是不完美,如果去掉襄那只剩下壮字,这指向也太明显了……
“皇上,奴才听人说施家每年从台湾收着租子,每次收租还要当地官府代为征缴,如此做法简直骇人听闻。”索额图马上站队“如今圣天子在位,怎么有如此不知廉耻之人,臣请派员赴台勘察,还闽地一个朗朗乾坤。”
刚才自己的回答实在侥幸,还好站在皇上一边,梁清标马上往前迈了一步“海上风浪无形,每年浮海赴台兵丁,死伤不知烦几,要是每年这么轮调海外,这和每年打一仗有何不同。臣觉得这施琅如此安排,实在是心怀叵测,心怀叵测。”好家伙,越说这调调越升级,差点就要认定施琅是逆贼。最后还是皇上定了调子,虽然施琅为人粗暴阴险,不过大清天子为人宽厚,看在施琅剪除前明余孽的份上,就宽恕他吧,不过死罪可免,活罪难逃!让闽省查查,这几年施家到底从台湾收了多少银子,让他家都给我缴出来。
“皇上如此仁义,施家听到怕不是要感激涕零。”明珠赶紧凑热闹“皇上,台湾镇要是撤,现如今台湾三县还有一万多丁,是不是也要随大军撤回来?如果留在岛子上番汉混杂,又没有官府教化恐生事端。”历代的中国政府,在清乾隆年间前,是从来不统计全国百姓数字的,各地只统计‘丁’,也就是纳税的成年男子,所以按照丁口的统计,台南三个县只有可怜的一万多人。
这真是个问题,一万多丁撤回国内产生不了多少税收,而且安置起来还要花钱费工夫。如果留在岛上不处置,那万一数十或者百年后人口滋生,出个有野心的称王割据,那麻烦就大了。皇上正在气头上,明珠可不敢替他做主,免得将来出了后账,要算在自己或者后代头上。
反正台湾开府的罪责已经安到施琅头上,皇上已经没心理压力了,所以他考虑这件事就比较现实。岛上留几万人不管不问那肯定不行,而且那块地
第(2/3)节
推荐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