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二章 商路通了
第(2/3)节
几天后北边的对马岛宗家(注四)也派人来汇报,朝鲜正式通知宗家,根据清国大皇帝命令,朝鲜决定停止和宗家贸易往来,这下宮城和充彻底慌了。幕府锁国以后,全国只有四个地方能和外国贸易,其中虾夷口只对北海道虾夷人,贸易量是忽略不计的。萨摩口对琉球国,除了糖其他品类也是忽略不计的。对马口只对朝鲜,贸易量还凑合,货品就三样人参、生丝和书籍。想想看,清国南方的商人把生丝从南京运到北京卖给北方商人,然后朝鲜人买走横穿整个朝鲜运到釜山卖给宗家,宗家再运回国卖到长崎,就这样的贸易轨迹日本都需要,日本对生丝的渴望得到什么程度。
现在对马断掉,以前还有台湾的郑家每年二三十条船过来,今年郑家也亡了,要是大清再严查走私,那全日本只剩下两个能交易的了——荷兰夷和虾夷人。这消息马上传遍长崎,商人们疯了一样涌进奉行公所。要知道日本从1604年外贸就执行‘丝割幅’制度。这句话什么意思,简单说就是每年所有贸易品类,价格都跟随生丝,生丝年度涨所有产品都涨,生丝年度跌所有产品都跌。而生丝价格是由京都、堺、长崎这传统的日本“三都商人”(后期也加入江户和大阪两处)和清国人走私商和明郑大家坐在一起谈,大约每年五月前定出一个全年统一价格,这个价格执行这一年。为啥倭国更欢迎清国走私商人,就是因为私商本钱小,稍微威逼利诱一下价格就能下来点,而明郑就靠贸易挣钱,所以他家经常一口价爱要不要,客大也欺店,有郑家控制贸易的时候,价格几乎谈不下。现在忽然之间,生丝进口要没了,那以后商人们可怎么办?
生丝也许今年就没了,但是不对啊,有条船现在就在港口里,而且这条船上有一百二十担生丝呢。这下商人们立刻想起那条琉球船。苍蝇再小也是肉,于是大背景的商人开始频繁面见奉行,小背景的开始不停的约见奉行所的番头检史。大家说的都是一个意思。明明有丝,奉行所拦着有意思吗,赶紧放行吧。这话把长崎奉行鼻子都要气歪了,什么时候商人能管官老爷的事情了。这时候倭国也是很扭曲的政治制度,一方面和中国一样商人的政治地位很低,士农工商在倭国也这么排,但另一方面,日本国内商品和流通又都掌握在商人手里,甚至各地大名乃至将军家缺钱的时候还要找商人借钱(萨摩藩在1770年代累计欠了商人五百万两白银,号称要250年还清)。这跟明末的结构有点像,面上商人得求着官员,但是一旦商人阶层对什么事情达成共识的话,那他们能够掀起巨大政治力量。算了算了,宮城和充刚刚拒绝琉球人的请求,现在也不好意思再出面,干脆让商人们自己去找琉球商人去谈好了,这样谈成什么样自己都没责任。
没想到商人们和琉球人谈判很顺利,现在桃源流动资金全部压在广州和福州进货上,实际上周转也非常困难,只不过现在鸡笼每月有两千多两金子进项,这才给了桃源喘息的机会。既然商馆的计划实现不了,那趁着长崎恐慌能多卖点钱也是好的。结果双方郎有情妾有意,很快谈好价码,每担生丝定在了四百一十两(丝割幅执行七十年里第二高的价格),琉球人还拿到很好的支付条款,七成用银子购买,二成用条铜,一成用漆器、俵物等杂货冲抵。这船货一共换回四万六千多两银和十五万斤铜,中赶缯拉不下这许多铜,这次只运了九万斤回来。
王浩拿着账单在那反复的看,心里乐的不行。从利润看,生丝和水银都有两倍多的净利润。砂糖因为是收购的琉球黑糖做再加工,利润没到极致,这样纯利也超过百分之三百,就是这东西单价低比较占运力,利润最低的药材都有一倍六的净利,搞垄断真是暴利啊。既然康熙大皇帝这么配合,王浩也不介意在火上再填点柴火,于是他喊门口的二狗子“狗子,去帮我把新纳左卫门喊来。”
一会门口传来喊报告的声音,那个在平阳城下跳来跳去喊单挑的排长昂首走进来,对着王浩一个立正敬礼“汪大人,向您报道。”军队里学国语的风气很重,左卫门是琉球招募的浪人出身,就因为到桃源的时间最早,所以他
第(2/3)节
推荐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