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页
第(3/3)节
的消息。
暗暗在心底长舒了口气,首先感到的,竟然是如释重负的感觉。
她走了,以后再也见不到她和她含怒的鄙夷眼神,再也听不到她所说的尖刻刺耳的话,多么好。
然后随之一层层涌上心的,是新的惶恐:她回去了,一定会去找她的九哥。待见了他,她会怎么说?她会跟其他宋人怎么说?
故此当后来杨氏告诉她,在城内见到一个酷似柔福的女子时,韦氏喜忧参半,不知该哭该笑,连连问:那是柔福么?真是柔福么?她还没有逃回去?
杨氏摇头:我问她了,她不是柔福帝姬。她也是汴京人,自幼在乾明寺出家为尼,法号静善,靖康之变时也被金人掠入军中,带到金国。柔福帝姬南归后八太子不知从何处寻到了她,见她容貌与柔福相似,便带到府中,不久后又把她送给了大皇子宗磐。但仅过几天大皇子就厌了她,他家大夫人便把静善赶出去。现在静善流落街头,衣衫褴褛,憔悴病弱,人人见了都欺负,很是可怜。
如此韦氏沉吟,再吩咐杨氏:你再去找她,给她些盘缠,让她去五国城罢。那里宋人多,想必日子会好过些。
杨氏笑道:还是夫人心善,这姑娘不过是长得像帝姬,你就肯帮她。
韦氏却神色黯然:你跟了我这许多年,我也不瞒你。我让她去五国城,固然是想略略救助于她,但也有另一原因我不想日后在这城中遇见她。
杨氏轻声问:是因为她长得像柔福帝姬,所以
韦氏颔首,叹道:我是真不想见她,就算跟她相似的人,我也不想见。
杨氏也跟着叹了口气:是呀,她那样的人,尖刻无礼又不明事理,每次都惹娘娘心烦,确是不见为好。
幸好,如今她已不在金国。韦氏忽淡然一笑,装作轻松的模样:我是再也见不到她了。
杨氏闻言沉默片刻,再谨慎地留意着她脸色,低声问:娘娘不准备回大宋了么?
这显然是个难以回答的问题。韦氏迟疑许久,然后弯腰抱起蹒跚着走到自己膝下的两岁小儿,目光茫然,凄凉地笑:我还能回去么?-
第(3/3)节
推荐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