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鸥教授 十四
第(3/4)节
一有点同情起胡序来,叹了一口气道:“当初你就不该选他当导师。”
“国内的导师都这样,有的比他还过分,我们当学生的真的很难办。”胡序的眼泪都要哭出来了。
丁一的心里软了下来,“这人真不像话,以前都说好了,怎么突然变卦了喔?”
“我起先也不知道其中原因,后来向国内的同学打听,原来学校现在有了新政策,如果能在国外的影响因子五分以上的权威杂志上发表一篇论文,是通讯作者,奖励六万人民币。”
“啊?!”丁一目瞪口呆,又是钱!丁一在中国已经见识了钱对中国学术界的侵蚀和破坏作用,以为离开了中国的学术环境一切眼不见心不烦,没想到这钱像一个幽灵如影随形地跟着他不散,又来找他的麻烦。“你先走吧,让我想想。”丁一无奈地对胡序说,头有点涨。
胡序带上门抹着眼泪走了,丁一陷入了沉思。
胡序在中国的导师王教授是丁一在中国的一个学术会议上认识的。王教授是中国培养的土博士,比丁一小几岁,会议上的许多东西他都听不懂。丁一做完了一场报告,王教授找上来套近乎,提出作,想把自己的学生送到丁一这里来培养。当时他还是一个副教授,说只要学生能出来,自己的名字挂在文章上就行。他当时诚恳地对丁一说,你们这些高水平的教授都不国,我们这些人的水平又不够,这样中国的科研永远都搞不上去。丁一想想也是,明知道他想捞文章,于是就答应了他的请求,起码可以为中国培养人才。等胡序到了美国一段时间,王教授又通过胡序做丁一的工作,发文章时,能不能将国内的单位放在第一,他要升正教授了,需要这个硬性指标,请丁一帮帮忙。丁一犹豫了一阵,还是答应了。自从升了正教授后,王教授的态度就变了许多,没有了以前的谦恭,往往得寸进尺。大家隔着太平洋倒也相安无事。不过这次的要求太过分了,就等于丁一的实验室忙乎了半天,最后成了一个配角,要的成果都变成人家的了,为他人做嫁裳。
丁一实验室每年发文章的影响因子都在二十以上,如果自己要是在中国,光文章一项就可以捞二十多万的灰色收入,可是在美国一分钱也没有,大家就是做学问,热情一点也没有降低。在美国要赚钱的都去了公司,留在学术界的是一帮真正为科学献身的精英,动机纯正。丁一不由感叹用钱来刺激鼓励大家的积极性,走的是一条歪道,其结果无异于饮鸩止渴,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中国学术界造假成风。钱可以让人丧失良知,挺而走险。丁一的头脑里斗争得很激烈,按说自己也不缺这一篇文章,但是如果答应了对方的要求,无异于助长了中国科技界的歪风邪气。可是如果不答应对方,胡序就毕不了业,这显然对胡序不公平。丁一实实在在感受到了来自中国的压力。但是理智还是占了上风,不能妥协,不能让胡序这样年轻一代的科研工作者误认为科研是可以这样搞的,要为他们树立好的榜样。科学是严肃的,科研是崇高的,做学问得先懂得如何做人。
丁一看看时钟,中国那边晚上时间还早,他知道中国有些人的夜生活可以到深更半夜。他拿起电话,向中国挂了一个长途。等了片刻,那边的手机响了,一个中年男子混浊的声音,背景是女人们的打闹调笑声。
“是王教授吗?我是丁一。”这家伙又不知在哪里胡闹,丁一听着传过来的背景声音心里厌烦。
对方停顿了一下,马上过神来,“噢,是丁教授啊。等五分钟再给我打,现在正忙着。挂了。”王教授挂了电话,里面一片忙音。
五分钟以后,丁一又打了一个电话,估计王教授挪到了一个安静的地方。对方接了电话。丁一开门见山:“听说你改变了当初我们之间的协议,想当胡序文章的通讯作者?”
“不是我想,是我们学校要求的。”王教授有点心虚,不肯说实话,理由找得理直气壮。
丁一自有一套办法,他说:“可以。根据美国的规矩,通讯作者需对文章负全责,包括写稿改稿和送稿件到杂志。一般稿件都需要打来
第(3/4)节
推荐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