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96页

第(1/2)节
    待皇帝下朝回来,姚晨刚刚搁笔。

    “老师已经同意更新程图路引,布置下去让人做了。”皇帝说完,极自然地拿起姚晨的奏折。

    “我还没检查,怕是有不通之处,要是看到错字,您可别笑我。”姚晨虽这么说,却也没有制止,一副对皇帝全无保留毫不设防的样子。

    皇帝偏偏吃他这一套,喜滋滋地看了,细想了一会,认可了七成。

    姚晨把手洗干净,开始剥橘子,自从上次给皇帝剥过一回,皇帝就像上瘾了一样,不仅老在案上摆一盘,还常常用小奶狗的期待目光看他。

    开心吃着橘子的皇帝:还有什么疑虑,干呀!

    第35章名将不想打仗4

    辽东副总兵受诏回京,京城不知道有多少双眼睛盯着。

    其入宫后便再无消息,有人免不得犯起嘀咕:这是软禁吗?

    张首辅知道的情报多一些,姚晨已经拜见过太后,且这几日与皇帝同吃同住,似君臣相得。

    今日议事,皇帝提出更新太祖时期的程图路引,以辽东为先,他隐隐猜测这大概与姚晨有关。看来皇帝和太后仍然坚定地支持主战,不肯放弃北疆,这个判断让他一阵头疼。

    张首辅历经数朝,没人比他更清楚这个国家已经非常虚弱,眼下看似昌盛,实际危机四伏,就像一座矗立数百年的古宅,年久失修,刚刚经历一场风暴,才堪堪缓过来,若是晴天还好,遇上雨天就到处漏雨。他只能祈祷老天眷顾,天晴的时候多些,短时间内经不起狂风骤雨了。

    没想到第二日,皇帝又来找他,说的还是辽东之事。

    “陛下欲开海禁?”辽东若能自己解决粮草,他内心是无比赞成的,连续几年灾情,都要寅吃卯粮了,局面必须有所改变。这样套在朝廷脖子上的绳索就能松一松,他就有余力去修补其它地方了。然而,海禁是太祖之策,子孙不易其志,是孝道,轻易改变怕遭到众臣反对。

    见皇帝的心意颇为坚决,张首辅还是拿去廷议了。

    朝廷就没有意见统一的时候。

    有人言辞激烈,对开海禁简直和挖他祖坟一样激愤难忍。

    祖宗之法怎么能改呢?因循旧制不好吗?不开海禁我们的日子也过得挺好啊?和那些未开化的番邦人有什么好来往的啊?!

    “倭患起于市舶,遂罢之。”有的比较理智,讨论起当时太祖皇帝禁海的目的,主要是某国内乱,就有贼寇跑出来霍霍邻国,骚扰海疆。当时太祖刚建国,没余力多管,而且天朝上国对番邦一直以来都有些看不上,没啥好交流的大部分时候还要倒贴,就干脆全面停止海上贸易,后面连私人打渔都禁了,防止百姓与倭寇勾结。

    “海滨民众,生理无路,兼以饥馑荐臻,穷民往往入海从盗,啸集亡命。”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渔民都没活路了好伐?

    “此等乱民,就该使严刑酷法驱之!”为什么不回家好好种地,死了活该!

    “海禁一严,无所得食,则转掠海滨,是以为单纯禁海并无遏制海贼之效,反而火上浇油,弄巧反拙。”或许禁海以前有用,但现在是反效果啊,必须拨乱反正!

    皇帝在上面听得越来越不耐烦,怒了:我没说开海禁啊!

    番邦关我什么事?倭寇关我什么事?渔民没活路了关我什么事?哦,这个和我有关……

    但我只是想要喂饱我的少将军而已啊!

    朝廷众臣:……

    皇帝爆发之后,朝廷静默一瞬,终于能回到正题上好好说话了。

    姚晨奏疏的内容有二:一是增设海港,利于海运,虽然朝廷没有对外贸易,但海港仍然保留了不少,基本都是为了漕运,海船沿着东部海岸线运输货物,缓解内陆和水运的压力,这点通过不难;二是获得官方合法出海打渔的资质,这个就是引发争议的地方。

    从律法上来说,百姓私自下海打渔是明令禁止的,可现在已经比较宽松,法令不废而废,南方沿海地区官府大都不管。
第(1/2)节
推荐书籍: